1月16日上午,韶山市韶山乡湘韶村,77岁的章成荣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径直来到了村上的“60后”邻里互助点,和几名老友开始了一场自娱自乐的乐器表演。自从加入这支“大龄乐队”,章成荣的晚年生活有了着落,更增添了不少乐趣。
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逐年增多,养老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2019年,韶山率先推出“60后”(60岁以上)邻里互助模式,在老人家门口设置邻里互助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为留守老人搭建互助平台
72岁的章成华是湘韶村“60后”邻里互助点总站负责人。他告诉我们,在湘韶村共有758名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103名,大多为留守老人。这些年来,每当他看到老人年事已高,出门买东西无人提,生病去医院无人陪,一不留神摔一跤,连拉一把的人都没有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村里能有个场所,让老人们聚在一起唠唠家常、看看电视、打打小牌,有需求时还能有人帮助,那该多好!”章成华说。2019年6月5日,他的这一想法得以实现,韶山市在韶山乡黄田村、湘韶村和银田镇银田寺社区启动了“60后”邻里互助点。借着这股东风,湘韶村设立了6个邻里互助站点,站点由各村民小组党员、村民组长、妇女组长组成志愿服务队。
一时间,村里的热心人士都来为邻里互助点添置适老化家具和设施,摆放电器、乐器、棋类、书籍等用品。没多久,新的邻里互助点便已成型,老人们在这里看电视剧、听花鼓戏,打牌、下棋、阅读、健身,玩得不亦乐乎,精神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建立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回馈机制
对城里的退休职工来说,可以靠退休金负担自己的晚年生活,但对农村老人来说,失去了劳动力就等于失去了绝大部分经济来源。如何让农村老人享受爱心服务时没有心理负担呢?韶山市民政局想到了建立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力量自愿参与为老服务,也让老年人轻松愉悦地享受志愿服务。
才40岁的毛世是韶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的一名工作人员。2019年6月,他听说湘韶村正在招募志愿者,当即报了名,并和留守老人章桂英结成了对子。每隔一段时间,毛世就会过来看望老人,给老人带来礼品,询问老人的需求。自从和毛世结对后,章桂英的脸上时常挂满笑:“对我这个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来说,家里能有个人帮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为老人提供理发1次、为老人开展义诊1次、帮老人打扫卫生1次、帮老人做一顿午餐1次……打开湘韶村的积分制管理簿,上面记满了像毛世这样的爱心人士开展志愿活动的积分。“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礼物,日后还能兑换别人对自己的服务。”湘韶村村干部说,章成华是他们村积分最多的志愿者,却是兑换礼物最少的人,他深知帮助是相互的,毕竟他老伴瘫痪在床20多年,也是多亏了邻里的照顾。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效果如何?我们从老人脸上的神情便可看出。在韶山乡黄田村“60后”邻里互助点,还没进屋,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就已传入耳中。驻村书记蒋跃平说,对老人们来说,最怕的就是沮丧和孤独,如果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在逢年过节时有人上门嘘寒问暖,在行动不便时能有人帮忙做饭、洗衣、打扫,这样的日子对老人来说就很满足了。
邻里互助将实现全覆盖
自2019年6月5日“60后”邻里互助点在韶山市2个乡镇试点后,截至目前,韶山已有4个乡镇28个“60后”邻里互助点。这些互助点通过定期摸排村里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不定期开展养老互助文化活动,为失去生活能力的留守老人等提供助餐助洁、代买代缴、助行助急、寻医送药等服务,让老人们的精神得到了寄托。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能否得到进一步推广呢?韶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60后”邻里互助点是由民政部门提供部分设施与资金扶持,通过“自愿申报、实地考察、科学布点、统一建设”的方式,以村委会为主导、以基层老年协会为主体,按照“一站、一点、一队”科学设置邻里互助站点和为老服务队,实现“结对、分片、分类”开展互助养老服务。
互助点一般由村“两委”选定场地,采取服务网格化管理,即通过呼叫中心对专业为老服务员和志愿者进行统一调度,将生活照料、专业助浴、送餐、陪护、康复护理、上门探视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中,实现覆盖城乡30分钟养老圈,为老人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陈津津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