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碧湘街有机更新改造后,在黄兴南路和书院路入口处都立了“上碧湘街”的石牌坊。
长沙碧湘街,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在此营建碧湘宫而得名。千年过后,褪去了贵气,失掉了园林美景的碧湘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南门口菜市场”。如今,一排排盛满风物小食的摊铺,让每个吃货心潮澎湃。不管从书院路还是南门口走进去,即使被一拨拨食客拥挤着向前,也不想放过任何一种美味。最好吃的长沙在哪里,碧湘街应有一席之地。
2019年12月16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外公示《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和《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碧湘街作为其中功能结构的生活区入围。这条自五代时期就有名气的街巷,从帝王气质到市民路线,上千年的演变,如电影蒙太奇一般。现在它笼络了一城烟火,变得嘈杂而亲切。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伍婷婷
◀碧湘街示意图。
“什么江边,就是河边头”
碧湘街犹如美食博物馆,连卖鸡蛋的售卖方式都特别。
碧湘街,南门口西南侧一条古老的街巷。经过天心区老城有机更新改造后,如今秩序井然。从黄兴南路或书院路进入,能看到新设立在街口的“碧水湘情”石牌坊。牌坊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古意盎然。但不管如何“打扮”,“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的模样再也无法重现了。
碧湘街曾是五代时期楚王之子马希范的碧湘宫所在地,跟小瀛洲、明月池、会春园等一起构建了马楚时期宫廷园林的美丽景观。爱好园林且极尽奢华的马希范把这片临江区域打造成他的休闲花园。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旧时此处有“古楼门”的街名,或许是曾经的碧湘门所在地。至宋代,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碧湘宫考究的园林景致还吸引了大诗人惠洪(洪觉范)和黄庭坚(黄山谷),他们在碧湘宫停留一个多月,不忍离去。惠洪在《冷斋夜话》里提到:“山谷在碧湘门外购一小舟赴衡州,觉范嫌其窄小。山谷笑曰:‘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
碧湘宫旧址成为街巷是在元代之后,这一带住户日渐增多,慢慢形成街市,称为“碧街”。至清末,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越来越热闹,发展成手工业发达的地区。1927年,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就设在此街。
东起黄兴南路、西止楚湘街的碧湘街,原本是条完整的街巷,书院路将其截为两段,东段为上碧湘街,西段为下碧湘街。上下碧湘街都是“菜市场”,以书院路为界:上碧湘街人多嘈杂,物产丰富,下碧湘街相对冷清。
走完上下碧湘街,步行不过十来分钟,可各式各样的美食让人挪不开脚步,逛下来也颇费时间,不知不觉两只手就被装着食品的袋子占满了。走进上碧湘街,风吹鸡、鲊鱼、腊肉、炒货、糍粑,应有尽有,“年”味扑面而来。和别处不同,相同的食品一点也不惧竞争,非要扎堆不可。下碧湘街则冷清许多,除了天亮后和临近傍晚,街道两旁有零星的商贩开摊,大多数摊铺都进入了规整的菜市场。但因为更靠近湘江,小鱼小虾,河鱼、湖鱼等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种类的鱼在此集散。我们走过大大小小的鱼铺,问老板前面是不是到江边了,肉铺的老板边切板油边有点不屑地说:“什么江边,就是河边头。”
随便一打听都有近10年的开店历史
浏阳白沙豆腐店里挤满了人。
几百米长的上碧湘街聚满了“老店”,随便一打听都有近10年的历史,保留着老长沙的市井百味。
勇哥捆鸡店。
店子几乎都是家庭式手工作坊,代代相传。巷子口最显著的“老店”是浪哥、勇哥等捆鸡店。“浪哥”捆鸡是碧湘街的网红,这个铺子是一对父女经营的店子,已经三十年了。如今女承父业,生意还是一如从前。而临近的“勇哥”捆鸡相对低调,它夹杂在手工切粉和剁辣椒的摊铺之间,若不是有人排队购买捆鸡,很容易被忽略。戴眼镜的勇哥是地道的长沙人,他在碧湘街开店也有三十年了,有一批忠实的食客,很多已经搬离此处的“粉丝”也常常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买捆鸡。“他家的捆鸡卤得入味,我们家都吃习惯了,搬去河西二十多年,每隔几天都要来这里买捆鸡。”家住岳麓区的林先生说,他家孩子从小就吃勇哥捆鸡,如今去国外了,也经常让他打真空包装寄过去。勇哥捆鸡店的老板很大方,那天我们去买捆鸡,他徒弟看店,还送了一盒其他的卤味给我们,这大概也是“老店”长久生存的小技巧吧。
天色渐晚,隔壁辣椒店里负责剁辣椒的文师傅正准备收工,他一手拿刀将砧板推干净,一边说话。“买辣椒吗?都是现剁的剁辣椒,还有加了豆豉和大蒜的剁辣椒。”他向食客们推销自己刚赶制出来的辣椒,“这样的辣椒,只需要放点点盐就行了,煮面、炒菜都不错。”文师傅是衡东人,他最喜欢剁的辣椒就是老家的黄椒。不过,这种辣椒只有夏秋季节才有,皮薄肉多,非常爽脆。每次有人买黄辣椒,沉默寡言的他也会时不时说一声,“黄辣椒炒脆肚,又辣又脆。”跟这家老店相隔不远的蔬菜店,几个胖乎乎的烧辣椒放置在木板上。冬天,这样一堆辣椒看起来有点寂寞,但是一到夏天,烧辣椒可是抢手货。老板说:“我的摊子也很多年了,烧辣椒我一年四季都做,夏天做得多些,冬天少做一些,它是长沙人喜欢的凉菜。放点儿香油,搁点盐,用葱姜蒜一拌,很下饭。”碧湘街上,几乎能将湖南的辣椒种类一网打尽。除了剁椒,还有白辣椒、干辣椒。卖白辣椒的摊贩多出现在十月份之前,有不下五家,属谭志生意最好。他善于错开季节,春天卖黄鳝,冬天卖冬笋,每年农历四月至十月卖白辣椒,一天可以卖出百多斤白辣椒。“没有什么巧,白辣椒是时令菜,要在大太阳天下晒制,非得等到辣椒青色褪去才可以拿来卖。”12元一斤的白辣椒经常被人预定,寄往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
卖鲊鱼的摊位,守摊的小女孩。
除了手工辣椒,碧湘街上最常见的老店还有鲊鱼店,几乎每个摊位的鲊鱼都打着老店的牌子。有趣的是这些鲊鱼摊紧挨在一起,老板们各自做生意,甚少有矛盾。“我们的鲊鱼是用红曲米做的,腌制好放入坛子中,需要等待一些时日才可以拿出来卖。”周阿姨的鲊鱼摊前有人问起鲊鱼制作方法,她毫不隐瞒地说了出来。鲊鱼需要发酵,虽然每个季节都能做,但若没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它在不同季节发酵的长短把握不准,做出来的鲊鱼就失去了美味。周阿姨显然是鲊鱼制作高手,她小摊上陈列的鲊鱼颜色好看,鱼肉筋道,可以用来佐餐或直接当零食。“很多老顾客都要求我真空包装,现在我的鲊鱼可以通过真空包装邮寄,记住我电话就行了。”
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豆腐打擂
从上碧湘街到下碧湘街,一顿买买买之后,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豆腐摊铺。安徽豆腐、衡山豆腐、攸县香干、武冈豆腐、浏阳白沙豆腐、杨姐泰字豆腐、德茂隆等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豆腐在这里聚头,隔几米就有一家,暗暗较劲。
这些豆腐摊铺大小不一,豆腐都码得整整齐齐。他们各有各的绝活,经营的豆腐种类各不相同,吸引的人群也不一样。有趣的是,在碧湘街看人买豆腐,就能看出他是哪里人。靠近黄兴南路的德茂隆豆腐店里,很多人排长队买兰花香干、柴火香干,女店员熟练张罗顾客,忙得不可开交。德茂隆是长沙的“老字号”酱园,它创办于清同治年间,园址设在南门口繁华地段。民国时期,南门口德茂隆酱园曾是长沙本土最大的酱园,并以“德”字香干闻名。碧湘街的这家“德茂隆”,相比其他的豆腐店,它的店面宽敞,豆腐种类繁多,来此买豆腐、香干的多为长沙本地人。
火焙鱼小店隔几个店铺就有一个。
继续往书院路方向走,能看到杨姐泰字香干、攸县香干、武冈豆腐等。这些豆腐铺子往往不大,夹在其他店子中,并不显眼。杨姐泰字香干夹杂在捆鸡和火焙鱼铺子中,小方块的香干整齐排在围子里。傍晚时分,围子里的香干只剩下最后两排,老板人不在,需要香干的多是自助下单,扫二维码付钱。碰上年纪大的,不知道扫码支付的,隔壁火焙鱼铺子老板会帮忙收钱。武冈豆腐,主要卖卤豆腐和盐豆腐,摊子前人不多,但是去买豆腐的喜欢跟老板讲家乡话。“生意还好,来买豆腐的基本上都是邵阳人。”老板说,这种豆腐醋水点浆,口感筋道,韧性十足,可能有人吃不习惯,但是喜欢的就格外喜欢。它对面的攸县香干,摊位更小,除了一块块酱色香干排列在围布上,还将小块香干以9片一小扎用棕叶扎好。这种捆扎方式也吸引不少人驻足,“我们当地也这么卖,来买这香干的应该都是攸县人。”卖攸县香干的老板并不叫卖,只是静静等待顾客前来。
“进店看一看,白沙豆腐。”继续往前,浏阳白沙豆腐店铺前围满了人,这家开张不久的豆腐店正在做活动,放肆吆喝来往路人进店一探究竟。这家豆腐店来自浏阳大围山,很有来头,是浏阳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这条街上唯一靠吆喝招揽顾客的。和其他豆腐铺子不同,这里除了经营盐豆腐、烟熏豆腐、卤豆腐外,还有油豆腐和拌好的佐餐豆腐。油豆腐最受欢迎,几乎顾客人手一份。
离白沙豆腐不远,有家“佛系”衡山豆腐店,凑近店铺一看,豆腐也几乎都卖完了。衡山豆腐店以烟熏香干和嫩豆腐为主打,它在早市时最热闹,这时候嫩豆腐最新鲜。
经书院路去下碧湘街,街口的安徽豆腐也颇有人气,从下碧湘街菜市场出来的顾客也多会去这个豆腐店子看一眼,挑选豆腐。本以为它跟湖南豆腐有明显区别,可仔细看,这里陈列的新鲜豆腐、卤豆腐、干豆腐、油豆腐等跟湖南豆腐并无二致。“这里种类更多,想吃什么豆腐都能买到。”一老顾客解释,她来这里买豆腐是因为可供选择的豆腐种类多。“外来豆腐”经过岁月沉淀,也成了长沙味道了。
大江南北食物的竞技场
“馄饨是马上吃还是隔天吃?”每一个去吴先生馄饨铺子买馄饨的人都会被他反复追问,在没有得到准确答案前,他装好馄饨的袋子不会递到顾客手里。而被告知当天煮时,他会喋喋不休地强调:“马上吃的话,煮开水后放入馄饨,馄饨在滚水里不超过三分钟,若是煮冻着的馄饨,也不要超过四分钟。”
吴先生家的手工馄饨是“网红”。
吴先生是福建莆田人,在碧湘街开馄饨店已经十多年了。他家的勤劳是出了名的,营业时间是从每天凌晨四点半到晚上十点半,很多人慕名前来买馄饨。“我家从他开店起就在这里买馄饨,女儿喜欢吃。”住在碧湘街附近的陈女士,每天清早要买一斤馄饨回家给家人做早餐,她女儿从外地回来也指定要吃这家馄饨。为什么一家外来的馄饨店都这么受欢迎?这是吴先生的“秘密”。十多年前,他和老乡一起来这条街开馄饨店,老乡们的店子陆续关门,只有他坚持做了下来。“这十多年,碧湘街陆续开了十五家馄饨店,但现在只剩下两家。”他打开手机给我们看订单,从上面的数据来看,这里几乎每天都要包两三百斤馄饨皮。在他的店里,任何时候都能看见店员当街和馅料、包馄饨,这就是原始的透明厨房吧。
和吴先生一样,来自永州东安的胡女士也凭借自己过硬的手艺赢得了很多顾客。三年前,她小儿子考入长郡中学,为了陪读来到长沙谋生。她和丈夫传承了家族卤猪脚手艺,在碧湘街摆起了小摊。猪脚用祖传秘方卤制,隔老远都能闻见香味。“53块钱,老顾客,就给个整数50元吧。”冲着胡女士这份大方,摊子里每天做出的两百多斤卤猪脚不到傍晚就销售一空。如今,她儿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两口子还在坚持卖卤猪脚。
老人手工制作的麦芽糖。
南来北往的店家将故乡风物带来碧湘街。卖零食果脯的刘女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她的摊位前,手工果脯果干让人应接不暇。就连湖南最常见的酸枣制品就有七八样,手工酸枣饼、去皮去骨酸枣片、原味酸枣粒、紫苏辣椒酸枣饼、甘草味酸枣粒等,这些都是她摊位上的爆款。买了一点尝尝,果真不是一般的好吃。另外,特制的陈皮干、辣椒梅子、干伏姜、紫苏苦瓜等也成了摊位上回购率很高的产品。刘女士来碧湘街开店虽不到一年,但九年前她曾在这里开过店铺,后因种种原因离开。这次重回碧湘街,已经迅速打开了局面。“我的零食作坊在老家,都是纯手工制作,这些果干果脯都是我们祖传的手艺。”
浏阳小吃铺光酸枣就有七八种。
带着家乡手艺来碧湘街的还有汪增银。他把他的生煎包铺子换成了家乡的猫耳朵和麻花。在外人看来,他有些任性,明明生煎包有大批粉丝,可是他每年只在五一至国庆节期间五个月做生煎包生意。汪增银是河南信阳人,1997年他来碧湘街开了生煎包店,一做就是23年。他的生煎包也带着信阳特色,用老面发酵做剂子,里边的馅料用骨头汤调制。每天早上六点半,他门口的那口大锅上就躺着100个生煎包。只要包子上灶,汪增银就得不停地旋转煎锅,浇油浇水。这样的动作一直持续8分钟,直到生煎包底层已经煎出香味,熟透,才撒上芝麻和葱花出锅。国庆期间,5元8个的生煎包曾卖到断货,有人甚至直接要了一整锅。但生煎包生意再好,一旦过了国庆节,汪增银便不再做,转而做家乡特产猫耳朵和麻花,生意也不错。碧湘街的包容,就在于“南腔北调”的食物,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伍婷婷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