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津津
最近,在华菱湘钢上班的陈湘明接到父亲陈安国的电话,说自己有两件珍藏了60年的宝贝想交由他来保管。原以为父亲交给自己的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珠宝或古董,打开一看才知道是一本老旧的《退伍军人证》和一张被企业评为劳动模范时挂红花的照片。82岁的陈安国说,这两样“宝贝”虽然普通,但对曾是孤儿的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坚守:只为那一句承诺
1950年,13岁的陈安国成了孤儿。1954年,17岁的他被送到某部队参军入朝,学习驾驶技术。四年后,陈安国从部队退役来到了湘钢汽车队(现为湘钢洪盛物流公司)工作。退役后,他时常将《退伍军人证》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曾是一名孤儿,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他早就流落街头当了乞丐。他承诺一定以军人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
退役那年正值湘钢破土动工,陈安国作为第一批驾驶员,急需从全国各地拉回建设所需的设备和物资。从那以后,无论烈日酷暑,还是天寒地冻,陈安国都坚守岗位职责,从没有半点怨言。作为驾驶员,他先后跑过北京、上海、湖北、河南、辽宁等地区,累了就在车上休息,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有次去上海拉货,他硬是一个星期就打了个来回,而别人最少需要10天,当时同事都说他傻,餐旅费单位可以报销,何必这么急着回?他却笑着说:“企业正值建设时期,能省一点是一点。”而在企业建成后,陈安国依然保持这一习惯,只为将企业急需的设备和物资早日运送到位。1966年,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陈安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钻研:争当企业“多面手”
1962年,湘钢合并了施工机械修理厂和汽车队。1967年,在运输岗位干了快十年的陈安国突然向领导申请,想去原机械修理厂学习汽车修理技术。这一举动令周围同事很是不解:“驾驶员把驾驶技术练好就行,车坏了往修理厂一送即可,何必自找麻烦?”而调动的原因,只有陈安国自己清楚,每当车子在运输途中遇到故障时,大伙除了四处找修理店,别无他法。若是在深山老林,修车还得等上好几天,严重影响运输任务。这时,如果自己会修车,既能节省时间还能为企业节约一笔费用,将钱留给企业最需要的地方。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陈安国白天跟着师傅学习修车技术,晚上则翻看从书店买回的理论书籍,不断钻研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故障。一晃十年过去了,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中,陈安国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修车秘籍”。1977年,他又回到了运输岗位,担任汽车队队长。鉴于他有一手修车的好本领,每次带队跑运输时他总是压轴的那个,以便汽车遇到故障时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听前辈们说,父亲带队那些年,运输过程中很少出现故障,车子也很少进过修理店,为企业节约了不少开支。”儿子陈湘明说,1978年,父亲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了湘钢劳动模范。
如今,陈安国虽已退休在家,却依然活跃在岳塘区岳塘街道瓦窑塘社区,当起了志愿者。受他影响,他的儿子、孙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儿子陈湘明因工作突出,多次获得省、市安监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和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很高,经常叮嘱我们工作要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这些年,陈湘明谨记父亲的教诲,和同事们一起努力为企业平稳安全生产、事故逐年下降作出了显著贡献。他说,父亲的这两样“宝贝”将来还会交到自己儿子手中,希望儿子在工作中能像祖辈一样,永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来源:湘潭日报
作者:陈津津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