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独居老人十二时辰:最怕夜未央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2019-11-25 16:56:19
时刻新闻
—分享—

10051574648291187.jpg

在中国,空巢、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预计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目前,我国着力发展依托社区的、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渐完善,似乎老人们的生活已经没了后顾之忧。但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的照护发生在白天,独居、空巢老人的夜间安全成盲点;白天可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夜晚却处在仿如孤岛的环境中。除了孤独寂寞,更担心突发意外时无人获知、无人救援。无疑,夜晚是独居老人一天中最为孤独、危险的时刻。谁能来守护他们的漫漫长夜?今起,本报推出“守护黑夜”大型报道,聚焦独居老人的“夜晚危机”,并探寻解决之道。(本报记者 鲍杰)

人物素描

孑然一身的深圳“老漂族”

李少华(化名)是深圳“老漂族”的一员。10年前,李少华退休,带着老伴前往深圳投靠儿子。他将老宅卖掉,决定下半辈子就在儿子身边扎根。一方面,是有着要帮助儿子在深圳安家的打算;另一方面,老伴彼时被查出乳腺癌复发,他期望大城市的医院能帮老伴度过难关。然而,一年后,老伴没能敌过病魔,撒手而去。

办完老伴后事,李少华将剩余的钱拿出,帮儿子买了一套二手房。本以为日子可以将就过下去,没想到,更加令他崩溃的事发生了——8年前,儿子外出遭遇车祸。从此,他伶仃一人。尽管老家有亲朋好友,但李少华决意留在深圳。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他却一度很是茫然,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坐在窗边,一阵凉风吹来,把他吹清醒了。“若是自己也走了,妻儿连个扫墓的人都没有。在那边,妻儿能互相陪伴,他们一定也希望我坚强活下去。”不愿消极度日,便去积极生活。前年开始,有志愿者陆续上门看望慰问。同时,李少华也在努力向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一次,李少华同一名相熟的志愿者聊得正起劲,天色向晚,只能道别。热闹的房间冷清下来,听着卫生间滴滴答答的水声,李少华不禁悲从中来,放声痛哭。去年,李少华好不容易下决心,想重新找个伴,但没能成功。

近日,本报记者同李少华一起生活了一天,记录下了他的日常生活。

白天早上出去“忙碌”一天

上午7点,深圳市莲花山公园,70岁的李少华跟随着一支太极拳队伍锻炼。不规范的动作,让他显得更像是一位因好奇而模仿的旁观者。

9点,锻炼结束,李少华朝地铁站赶去。他说,有个重要的聚会。20分钟后,他走进一家茶楼,两对老夫妻正等着他。“最近过得还好吗?”其中一人问李少华。“还行,就是晚上难了点。”李少华答道。应该是明白这话所包含的意味,对方不再言语。场面一度很是沉默,此后就算有交流,也是轻声细语。与一般老年人聚会不同,李少华与朋友很少谈及家庭。

下午1点,李少华与朋友告别,走向自家小区附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他找了张按摩椅躺下休息,尽管户外施工传来噪声,他仍睡得很踏实。两点半,李少华起来。因为感觉血压有些不稳定,他找中心工作人员帮忙测量。对于他的担忧,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下午3点,李少华走入隔壁房间,一堂手鼓课即将开始。课堂练习,尽管节奏感一般,但李少华敲得很是用劲。一堂课下来,像是要将心底压抑的情绪全部释放而出。其他学员散去,他仍呆坐了半晌才起身离开。

下午5点,李少华走进超市转了一圈,购物车里塞了不少东西。临到结账,他却把东西全部还回了货架,“一个人用不了那么多东西”。离开超市,他拐进一家面馆,要了一碗炸酱面,只扒拉了几口便放下筷子。走出面馆,李少华再次向家的方向走去。小区附近的广场上,一群大妈正在跳舞。李少华没有迟疑,跟在舞队后面跳起来。在震耳的伴奏声中,他不顾别人的异样眼光,跳得很是投入。直到音乐渐消,他才心满意足地停下,带记者去家里。

打开房门,是冷冷清清的家。李少华揭开餐桌上的菜罩,拿水壶给记者倒水,示意随便坐。他自己则往沙发上顺势一躺,两眼直直望着天花板发呆。餐桌上,一碗发硬的白米饭和一份咸菜,远远传来一阵发馊的气味。

对李少华而言,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候,到来了。

晚间跟卖保健品的聊出笑声

在家里,向记者讲述十年来的经历,李少华更像是在喃喃自语。他告诉记者,哪怕家中没有别人,自己也会自言自语一番。“这样,家里就像有了人气,小偷也不敢上门了。”说着,他苦笑了一下。

这些年来,李少华一直很难入睡,又不得不强迫自己睡着,“睡着了,不会感觉无聊”。睡觉之前,为了排遣寂寞,每晚8点左右他会打开电视,看两小时连续剧。然后,泡脚、洗漱。这些忙完,差不多是晚上11点,大多数人已上床睡觉的时间,李少华却仍没有睡意。他穿着拖鞋,在客厅里踱来踱去,试图耗尽自己身上最后一点精力,“以前被楼下的邻居投诉过,之后我特地买了双棉拖鞋”。

晚上11点10分,李少华突然变得有些急躁,不时拿起手机看看。突然,铃声响起。他从沙发上弹起,拿着电话往里屋走。尽管房门紧关,记者仍能听见有笑声偶尔传出。这是一天里记者第一次听见李少华的笑声。这番通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待李少华从房间走出,记者问是哪位好友来电,他愣了一下,回答:“卖保健品的,他们每周总要打两三次电话来。”问他是否买了保健品,他支支吾吾:“也没买多少。唉,我也知道他们是想赚我的钱。我退休金不高,就算想买也买不了多少。大晚上的,他们还愿意陪我这个老头子聊天,这花的钱就算是陪聊费吧。”

夜里12点半,李少华显得有些沮丧。他从电视柜里取出一本影集,戴上眼镜,一言不发地仔细翻看。这是妻儿给他留下的念想。翻着照片,李少华的眼角淌下泪水。自觉有些失态,他合上影集,向记者道晚安:“睡吧,我困了。”

深夜不敢睡太沉怕“炸弹爆发”

经李少华同意,记者留在他家过夜。与记者道晚安后,李少华去了卧室。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一间被完全封锁起来——这是李少华儿子最后的栖息之地。坐在客厅,记者打量着简陋的房间。电视柜旁,摆放着李少华妻儿的遗照。可能是怕家中来了外人不适应,被一块黑布遮着。房子太久没打扫了,地面积了厚厚的灰,踩上去有些滑。

记者刚在沙发上躺下,房间里传来李少华的声音:“快睡了没?”记者“嗯”了一声。“哦,行吧。”听语气,他似乎还有着想继续聊一下的念头。记者在沙发上躺着,不小心将手机跌下,没想这“扑通”一声,惊动了李少华。“什么情况?是谁?”他打着赤脚从房间内跑出。记者解释后,他仍显得很不放心,绕着房间内转了三圈。阳台已经关上的窗户,他打开又关上,还把头探到窗外观察了一阵。厨房里的水龙头,他一拧再拧,手臂上的青筋随着用力而凸显。这是长期养成的警惕习惯。李少华说,随着年纪增大,自己记忆力衰退,过去家中有人时,他可以什么都不顾一觉睡到天亮,现在一点小动静都让他心惊不已,“前年,有一次我在家煮面条,面条吃完下楼遛弯,才想起燃气没关,差点酿成大祸”。李少华反复查看房间,见的确没有什么问题,第二次与记者道了晚安。

凌晨1点,卧室的灯熄灭。但记者明显听得到,李少华在翻来覆去,睡得不踏实。这可能与他的腰椎病有关。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他常常痛得直不起身子。半小时后,屋里终于传来鼾声。但时停时急的鼾声,意味着这位老人的睡眠并不安定。在此前的聊天中,李少华告诉过记者,他有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脏病,常常一觉起来,轻轻一咳就是一口浓痰。过去家中有人,还有个照应。如今,他只能自己提醒自己:“尽量别睡得太死,万一睡得太沉,定时炸弹就有可能爆发。”

凌晨5点拉起记者聊自己的担忧

凌晨3点,记者迷迷糊糊听见卧室传来动静。一阵急咳后,李少华起身下床,摸黑到客厅找水吃药。桌上摆着一台饮水机,是他去年新添的。此前,家里用保温瓶存热水,因为有次夜起没看清跌破保温瓶,被玻璃划伤手掌,他决定减少点安全隐患。

李少华拿杯子接了热水,药片刚吞下去,又吐了出来,小声嘀咕一句:“又吃错了。”他就着卧室的余光,在柜子里重新翻出一瓶药片,喝水吞下,然后回房休息。

本以为,这一夜至此将安稳度过,不料,凌晨5点,一阵“咣咣当当”声惊醒了记者。记者起身查看,原来是李少华起床方便,因不愿开客厅的灯影响记者休息,他摸黑走进洗手间,不小心将洗漱架上的脸盆等物品撞落。李少华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见记者已经醒来,干脆拉起记者再度聊起来。他告诉记者,最害怕夜里出个啥事,以前起夜自己曾摔倒过。尽管手机中存了急救电话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但是真出了事情,要求助仍是困难,“有一次,我摔在地上半天才醒来”。不断见诸报道的独居老人在家身亡的新闻,让他很是担忧,害怕自己哪天也会那样离去。记者问怎么不去住养老院,他说,一方面自己仍对这个家有深厚情感,另一方面自己不适合住那里,“别的不好说,逢年过节,别人有人看望,我呢,孤家寡人一个”。

天渐渐亮了。一个晚上,三次起床,睡眠时间不到4个小时,李少华却说,这是这段时间他睡得最安稳的一次。过去但凡有个风吹草动,他就失眠,“其实只要家里有个人陪着,我就放心了。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总还是能被及时帮助”。

到了记者该道别的时候,李少华再度袒露心声:“我并不消极,我想好好活下去。白天我可以过得很好,但是这漫漫长夜,谁能真正守护住我的安全呢?”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