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轻时存时间年老后兑服务 多地试水“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王晓慧 编辑:黄靖康 2019-11-08 15:15:19
时刻新闻
—分享—

年轻时志愿从事养老服务存储时间,年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以互助养老为特色的“时间银行”在我国各地悄然兴起。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急剧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49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7.9%。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个人遭遇困难时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近日,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陈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时间银行”的发展要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要鼓励差异化和因地制宜,希望31个省区都有各自的探索和实践。

据记者了解,将“时间银行”与养老服务挂钩,比如,替老人做饭、铲雪、扔垃圾、写信、陪伴旅游的时间,都可以存进“时间银行”。

近日,南京市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政府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志愿者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除了南京外,北京、南宁、重庆、成都、遵义等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多地摸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单一的家庭养老和财政支持的以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为主要形式的集中养老,已难以承担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开辟了一种新的养老力量源。

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在全国较早探索时间银行服务。从1998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开办首家“劳务银行”算起,经过前十年的萌芽探索,2008年始进入加速发展期。进过十年加速发展,目前进入落地实践期。此后,2013年9月28日,武汉成立首家时间银行,一个月内有30多人通过志愿服务“存入”了时间。今年7月18日,南京市鼓楼区时间银行互联网服务平台上线,志愿者可以在线“接单”。

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7万,占户籍人口的21%。“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是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及存有时间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是指8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或60至79周岁低保家庭的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老年人。经南京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查证,全市重点空巢独居老人约5.4万。

具体而言,“时间银行”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5项,将视情况逐步拓展。个人志愿者以南京市民卡为载体,开设专门的时间银行账户,暂定1500小时为存储上限,超出的服务时间主要用于捐赠或社会褒奖。团体志愿者服务所产生的时间先期仅可用于捐赠,给予社会褒奖。

同时,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厦门在政府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外,也在寻找新的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就成了厦门的探索方向。

据记者了解,厦门提出“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课题,旨在通过互助养老模式,让年轻的老年人为年长的老年人服务,并不断带动更多“年轻老人”以老助老,形成良好的互助社会风尚,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为社区减轻养老压力,为老人子女减轻居家养老的压力。

很明显,“时间银行”最大的意义是对于向善的正向激励,让社会形成健康退休老人不是人口负担,而是人口红利的意识,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依然可以发挥光和热,为社会造福。

就此,陈功表示,“时间银行”有自身优势和局限性,它是公益资产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信用和信仰体系建立的途径,如何更好地对“时间银行”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还需顶层设计和信用体系支撑

年轻时“我为别人”,年迈时“别人为我”,“时间银行”看上去挺美。

不过,11月3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主办的2019“时间银行”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发布的时间银行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时间银行机构中,多数虽已建立线上服务记录机制,但普及程度不够,服务低端雷同,难以真正惠及老年群体。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吴振东代表“时间银行”课题组做了研究工作汇报。该课题组调研的“时间银行”涉及上海、广东、浙江、广西、宁夏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覆盖21个城市,共38家机构。调研表明:目前“时间银行”以全人群互助服务为主,以“低龄老人为高龄服务”为发展方向。从呈现的4种管理形态来看,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社会组织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为辅,以“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运营为补充。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存兑顶层设计,鼓励“非物质性奖励”及“服务换服务”。

不过调研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提供的服务以非专业化服务为主,服务内容虽贴近需求、种类繁多,不过雷同度较高。几乎所有机构已建立线上服务记录机制,但普及程度不够,不少机构难以真正惠及老年群体。此外,实践层面对“时间银行”概念界定模糊、混淆,公众认可度不高、对该机制缺乏信任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就此,长期负责运营时间银行服务项目的上海华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颖表示,目前时间银行遭遇的主要瓶颈在于缺乏顶层设计和信用体系支撑的很难真正落地。

同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时间银行的直接目标在于解决社会项目发展面临的障碍,旨在将互惠性纳入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中。时间银行创新之处是将时间作为一种新型货币,用作交换媒介。但这种交换媒介并非要取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而是致力于将互惠性重新纳入公共目的经济和核心经济中,以解决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中存在的倦怠问题,促使社会项目可持续地良好运行。因此,时间银行仅仅是补充型养老服务保障措施,属于养老服务不足时的补充,覆盖人群很小,是一个很小众的服务项目,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所占份额极小。

此外,记者通过了解获悉,在中国,“时间银行”还没有形成规模,试水“时间银行”的地区大都各自为政,“账户”无法通存通兑。这意味着服务者一旦搬家,“存折”就沦为空头支票,而这正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银行的通病。

就此,南京市日前对外公布,到2020年,该市将全面推广“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机制,并且,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时间”在全市的流动,这无疑是对“通存通兑”的有力探索。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王晓慧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