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的“质”与“量”都有待提升
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日前在北京举行。北京选手任静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一,获得一等奖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新标准的出台,表现出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迫切期待。而透过此次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看到的则是我国养老护理员有“质”有“量”之路尚需努力跋涉。(摘编自《中国妇女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报》、新华社)
90后夺得全国养老护理冠军
参加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的122名选手中,来自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任静27岁,是一名90后。虽然年龄不大,但她却是从事养老护理工作7年的“老将”。
任静学的是护理专业。有人会说:学的护士,做了养老护理员是屈才浪费。对此,任静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说:“护士在科室病房,面对的是同一类病症的患者,但面对老人时,他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可能跌倒扭伤涉及骨科,还有心理慰藉精神照护,更是一个全科护理,对专业要求更高。”对于照顾老人,任静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比如,大家照顾老人常会用“老小孩”这个词,可能会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任静说:“其实这是个非常大的误区。老人是有成熟的思维和认知的,不是像孩子一样,你给块糖哄一哄,就能把他心里的结给解开。所以需要跟老人真正的交流,对待老人要有平等的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在总决赛阶段,任静面对新增加的“老人叹气”细节考核,选择现场即兴给“老人”哼唱歌曲,缓解老人焦虑情绪,给裁判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脱颖而出的任静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一,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护理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全国预计有40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需要1000万护理员,但现有护理员不足30万人。实现养老护理人才规模的扩大,希望在像任静这样的年轻人身上。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扩大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也涌现出不少有志在养老行业大展拳脚的年轻人。然而,更多的年轻人则选择了离开。原因是什么呢?
养老护理员身陷“低配”困境
一直以来,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着人才供需悖论:一方面,从业人员紧缺,尤其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反映待遇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获得感不强。“我们班15名同学,现在只有5人在养老机构工作,其余同学不是出国深造就是去了别的行业。”今年22岁的刘媛,毕业于山东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现在是山东省滨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护理员。她在学校里主修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刘媛坦言,自己热爱这份工作,却也经常会感受到因社会世俗偏见带来的压力。
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工作强度不小。在北京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已有7年的贾凇,是那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养老护理人员之一。贾凇告诉记者,养老护理工作看似很普通,好像人人都会做,其实都是有技巧、有讲究的。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家属的不理解,或者老人不开心发脾气的时候,也会感到委屈。而谈起薪酬,贾凇笑了笑:“我们是低薪族,护理员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算是做得不错的了。”
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老年公寓,去年7月,院里唯一的护理部主任孙强辞职了,“心太累了,想出来缓缓”。孙强曾是院里少有的年轻人,凭借扎实的护理技术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很快担任了护理部主任。3年时间,他基本上没有休过假,甚至连过年都没法和家人团圆。但比起照顾老人的辛苦,真正让孙强觉得心累的,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涉老纠纷,“最害怕的,就是老人发生意外事故”。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差、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有媒体将此总结为养老护理员的“低配”困境。养老护理员难招难留成为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难以留住有学历、有技能的年轻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有待提高
为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缓解人才短缺困境,新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放宽了养老护理员入职条件: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将五级/初级工申报条件由“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调整为“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年(含)以上”;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
从人员构成方面来说,我国很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是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等,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养老院工作之前除了生活经验,并没有掌握足够的应对老人心理需求及特殊照护的专业知识。此外,由于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低,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慢,护理人员的国家技能考核对他们来说“压力山大”。因此,对养老机构来说,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有待提高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无学历要求”,并不是将养老护理人员工作标准降低。并且,2019年版《标准》还增加了对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要求:顺应居家和社区养老需要,在各职业等级中新增养老护理员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应具备的技能要求;强化消防知识在养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在“基础知识”中新增“消防安全”内容;关注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将“失智照护”分层次纳入各职业等级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根据地方积极探索“养老顾问”服务等实践,新增“能力评估”和“质量管理”等两项职业技能。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将以公布实施2019年版《标准》为契机,建立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
政策不断释放红利改善待遇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感少、成就感低,是护理职业迟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所在。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在不断释放红利,优化养老护理员生存环境。
2019年版《标准》修改后,拓宽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空间,并且缩短了职业技能等级的晋升时间。据了解,为打通养老护理员职业晋升通道,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由4个增至5个,新增“一级/高级技师”等级;对申报条件进行了较大调整,规定中职中专毕业生可直接申报四级/中级工。同时,为加快提升养老护理人才层次,调整了各职业技能等级的“申报条件”,缩短了从业年限要求。
此前,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开展养老护理员关爱活动。这对提高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会有很大的促进。为鼓励更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各地也出台了政策意见。比如,今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发布了《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海淀区直接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每月可享受岗位津贴,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一线服务工作,最高可获得一次性6万元的入职补贴。
“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但是真正从事养老护理员这份职业的人并不多,随着国家的重视,期待未来薪酬待遇能够提高,护理技能不断提升,养老护理员的队伍中也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更高,养老护理人员有数量也有质量。”北京和伊康护养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亮,说出了养老护理行业从业者的心声。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