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2点15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播出《养老有 “医”靠》节目,用22分钟时间专题讲述了湘潭市六医院(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的十年医疗养老发展之路。
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说:“对于中国来说,老龄化社会虽然呼啸着迎面而来,但其实现在还处在年轻老龄化的阶段,我们60-65岁的人口数接近9000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几年的时间可以快速地去做相关的准备和改进,如果一旦到了高龄老人越来越多的真正老龄化时代,相关准备没跟上那就惨了。日本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8%,几乎是三人行,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而中国目前是不到6个人当中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相比之下,我们还有时间,但必须有紧迫感。更何况善待今天的老人,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自己吗?”
湘潭市六医院从2009年开始,利用二级医院资源平台,积极转型,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康复专科医院以及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定位,探索推进“医疗+养老”模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年来,累计服务全失能和临终关怀老人3200余人次;服务轻、中度失能及长期病患老人34000余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打造了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湘潭六医·湘潭养老”品牌,多次获国家民政部、卫健委以及湖南省、湘潭市的肯定和推介。2019年6月,艾力彼观察发布“2018届医养结合机构100强”,湘潭市六医院(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位居全国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第3位,全国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排名第6位,连续三年稳居湖南省第1位。
在满足长期患病、失能和临终关怀等刚需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湘潭市六医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基于让长者颐身、颐心、颐神、颐情、颐智、颐乐的“六颐”理念,为“湘潭六医·湘潭养老”注入情感、文化元素,积极推动“六颐苑”商标注册,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商标品牌。
2019年10月10日,湘潭市六医院首次拿出“六颐苑”注册商标,联手碧桂园湘潭城市公司、易特科集团和湘潭医卫职院,整合医疗养老、房产开发、物业管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优势资源,启动“六颐苑•碧桂园”社区康养一体化项目,努力搭建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延伸的渠道和平台。
养老服务业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带有一定的公立性,也需要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目前,湘潭市六医院(六颐苑)正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寻求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附:央视报道文本
养老,先有医
魏利君的老伴今年80岁,脑梗之后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不在身边,常年一个人照料老伴的她不堪重负。她曾每月花5000元请保姆住家照料,但因为经常要去医院看病,不仅麻烦,交通、住院等费用同样不小,直到找到这样一家可以提供24小时医护服务的养老机构,76岁的她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这里,老伴一个月的开销在5000元左右,和请保姆基本持平,魏利君心里却踏实许多。不仅护工24小时照料,而且依托在同一栋楼的二甲医院湘潭六院,医护人员每天查房,遇到紧急情况还可施救。不仅如此,作为民政部和湖南省的共建养老示范项目,这个实现了“医”和“养”结合的养老康复中心,还吸引了不少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在另一栋楼的康养中心养老。
康养区娱乐室。
在康养中心,每层楼都设有娱乐活动室,每个房间也是功能齐全家庭式设计。八十多岁的何子明和袁定安是初中同学,两人的老伴都已去世,他们在这里偶遇组合成新家庭搭伴养老。在此之前,他们都在破旧的宿舍楼里过着苦不堪言的独居生活,现在他们将老房子出租出去,偶尔回家看看。
何子明:住在这里我有三怕,第一就是楼梯,我的腿不好有时候卡住了,第二上街我认为有困难 还有一个是,怕晚上生病,晚上生病我住在四楼,我们那一栋都是老年人,我叫谁 谁也不能叫,我很怕。
这栋教工宿舍有3个单元共30户,居住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职工。三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何子明在这里独居了五年,最难挨的就是晚上,怕停电、怕有人敲门,最怕的还是生病。“我有一个毛病急性肠胃炎,发作时那个味道是讲不出来,真的好像是就要完了。快天亮了,赶快走到医院去。在养老院那边我也发过病,但是我们一扯呼叫铃,护理员王师傅就来了,把我送到医院马上打吊针,几个小时就没有这个困难了。”
他们在养老院的房间只有一室一厅,但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上厕所、洗澡等都安全了许多,每个月床位费、护理费、水电费加起来每人3000元左右,他们每人5000元的退休金刚好可以承担。而他们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医护资源,医生和护理员会定期来检查身体,一遇危险就可按下警报,有一条风雨长廊可以从康养中心通往医疗区。这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多了不少安全感。
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先有医还是先有养的问题。因为医养结合现在养老机构,是一个生命相托。也就是说,这个老年人到医养结合的机构里面,一般都是身体非常不好,或者说长期罹患慢病,这是刚需,也是养老最后一道防线,那么你没有足够的医疗来支撑的话,是做不好这个养老的。
这家建在医院里的养老康复中心,现拥有为失能老人提供持续养护的床位150张,居家式康养床位600多张,基本保持满负荷的运营状态。十年前,这个民政系统的二甲医院,因面临倒闭被迫向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转型,如今已实现了自负盈亏。这样的探索,或许对于借助现有医疗资源实现“医养结合”是个不错的借鉴。
养老护工短缺让人慌
虽只是基础护理,但护理员的每日工作可不轻松。老人护理级别越高,要求越高,还要负责内务,150名护理员负责约700多张床位,男护理却只有二十几个,八成都在50岁左右。当护理员终于熬到过节回家,医院负责人却慌了。
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今年春节之前,我们这个机构本身入住的老年人就比较多,床位全部爆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百多位养老护理员,他长年在我们这里工作一年到头,也想回家与家人团聚,那这个时候我们也面临护理人员的短缺,我们就觉得这个春节就会特别难过。最后,我们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就去求助市长,请她(女副市长)帮我们协调。
这条院长发给市领导的信息最后算解了燃眉之急,却也给医院敲了警钟。他们缺的不仅是具有基础护理知识的年轻人,还更缺医养结合中最关键的“医”。但吸引年轻人学习养老专业护理并非易事。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院长苏银利:学生们对于照顾老年人,他的这种选择趋向性还是比较冷淡的。照顾小孩的,比如说幼教专业就比较火爆,孩子们很愿意去跟孩子们打交道,因为他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而且孩子们充满了活力,所以他就有一种职业成就感。老年人是因为这种生理的一种自然规律,他是在不断衰弱,甚至最后他可能照护的结果是死去,好像感觉没有成就感。
对养老护理的偏见,社工服务理念的教育缺失,让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一时难以接受相应专业,如何唤醒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共同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思考。事实上,早年,湘潭六院便在全国公立医院中率先设立养老护理员工作部,负责养老护理员日常管理、培训等工作,而在2017年,他们又与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挑选30名志愿从事医养事业的学生,在全国首创“医养订单班”,学生将于明年毕业,可选择直接进院工作,在此之前每周有半天用于该院实习上。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学院院长刘晖:我们在课程里面也是做了一些特别设置,比如说老年病学、老年疾病预防、老年护理学、还有老年心理学、还有安宁疗护、还有老年营养膳食学等近十门课程,那么他除了可以当一名基本的这种全科医生以外,他还掌握了一定的一些护理技术和一些康复技术,让他能够在医疗康复和护理能够达到一个三位一体的实用性医卫人才。
在这所医卫类高职院校看来,巨大的老年基数和人才缺口潜藏广阔的养老市场;而在湘潭六院看来,在这个市场中,因为人口流动加快等原因,每个老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这给维系养老的传统孝文化带来挑战,当地民政部门对城乡地区调研后对此感受尤为强烈。
湘潭市民政局局长禹尚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们要高度关注基于孝文化背景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缺失的问题。当前特别是要警惕,以孝的名义将养老纳入私人事务的趋向,用现代的理念,把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进行非常清晰地界定,防止三者相互博弈,对孝文化要注入新时代新内涵。
只有增加专业养老人才供给,才有注入新内涵的可能。通过对市场的调研,院校在一般医卫类专业基础上再细分出养老方向,除首创医养专业外,他们不仅在护理专业中增设养老护理方向,还对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进行扩招,希望毕业生自人们进入老年时,就介入养老技术。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疗设备与管理学院院长郭飏:我经常会跟我的学生讲,你要示弱,这种示弱在于什么,说我可能不会,爷爷,您很会写书法,您教教我,我很想学。反过头来说,那些老年人他觉得我原来还有用,通过我们的专业,来促进老年人的这种积极老化,健康老化,把他原来的这种潜能给激发出来。
日前,民政部建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显然,只有继续挖掘养老市场、扩充人才储备,才能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
养老既是事业,也是产业
在位于湘潭市城南的一个小区内,物业正在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入户调查。
这个小区的房产商计划和湘潭六院合作,开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专业医疗服务引入社区,而第一步就是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碧桂园集团湘潭片区营销总监曹森松:由六医院这边对我们的业主提供免费的检测,建立起这个健康的档案,然后根据每个住户的这个身体状况,他们会设置三个等级,应该是红黄蓝三个等级这样的一个标段,制定相应的这种康养计划。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可能重度就属于红标。
因为湘潭市六医院开办的医养机构已名声在外,就有地产商主动前来寻求合作,希望把医养服务的经验带到社区。而把医疗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正是湘潭六院的管理者萌生已久的想法。
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在这个十年当中,我们一直面临来咨询的入住的长者,一直面临一个困惑,或者说一个摇摆,是什么呢?就是很多老年人,又不愿意离开家。我们有一首歌叫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他不愿意,因为这个家是很温暖的地方,中国人也有这种传统的观念,另外一方面,又有一个现实情况,比方说子女不在身边,不安全,另外一些慢性病,突然经常突发。也有人找到我们,就我无论花多少钱,我的父母就是要在家里面,你的医生、护士能不能上门。
小区的地产商负责提供场地,而湘潭六院则带来专业医疗服务,这样的合作模式未来如何具体开展,双方还在探索之中。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就提出将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
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我们要求它做的,就是拿出一个,原来物业管理的用房,达到一定的标准。里面有老年人的活动室、有就餐区、有我们这个体格检查、健康检查的健康小屋、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房,包括配餐区、老年饭堂等等这些,物业管理人员我们也要培训他,无论是保洁的、保安的、水电的,所有的物业人员,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第一就是紧急抢救的心脏复苏的常识,还有就是除颤仪,要会使用,老年人你去巡视的时候,你的目测也好,还是一般的交流也好,应该怎么去发现问题。
就在湘潭市六医院积极尝试将医养服务与市场对接、寻求社会资本合作时,却发现因为自己公立医院的属性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因而发展受到制约。
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养老服务业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带有一定的公立性,同时也需要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下一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要从机制、体制上面,来解决它的这种下一步发展的平台和活力的问题。
本周五,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就透露,《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将印发,将进一步破解一些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作为国家第一批养老试点城市,湘潭市已投入4.2亿建立养老网络,建设了93个养老的示范点和94个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并对老旧小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对城乡特困老年家庭进行家庭房间的改造,以满足老年人社区和居家养老的需求,而这样的努力在其他很多城市也在进行。
本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还表示,下一步将努力探索建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今年是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第20年,如何加大医保对医养机构的覆盖,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增加老年健康服务供给,都是下一步探索的重点。
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永珍:要老有所养,那要有一定的设施场所,这是一个方面,这是政府加大投入。第二,政府的服务要体现在政策的引领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社会资本进入?确实,养老这个领域,它不是那么赚钱的,说实话,而且是投资回报期是比较长的,中间还有不少的风险,但是他们愿意加入进来,就是政府在这块有政策的一些扶持,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服务,包括日间照料中心,这个我们都是2017年之前,是8万块钱到10万块钱的建设补贴,2017年以后我们是20万到30万的补贴,还有3到4万块钱的运营补贴。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护理的一项重要保障,那么我们国家也很重视这项制度建设,目前已经在15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下一步要继续扩大试点。
白岩松:对于中国来说,老龄化社会虽然呼啸着迎面而来,但其实现在还处在年轻老龄化的阶段,我们60~65岁的人口数接近9000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几年的时间可以快速地去做相关的准备和改进,如果一旦到了高龄老人越来越多的真正老龄化时代,相关准备没跟上那就惨了。日本现在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8%,几乎是三人行,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而中国目前是不到6个人当中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相比之下,我们还有时间,但必须有紧迫感。更何况善待今天的老人,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自己吗?
来源:央视《新闻周刊》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