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5日讯 据宁视界消息:我叫谈庚午,1949年农历5月29日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城关镇(今玉潭街道)人。
我和我的同学们,基本都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我这一辈子,种过地,当过农民工,经过商,做过厂长,当过村干部,还是宁乡城第一个买货车的人......
每一次职业选择的背后,是我个人和时代命运的无限交织。时代磨炼了我,也造就了我,我也很庆幸赶上了时代的红利期!
从小有个“读书梦”
我居住的玉潭街道通益社区,是城区内一个相对有年代感的老旧社区,我今年70岁了,在这方土地也扎根70年了。昔日,我们这里还是郊区,与乡下没什么两样,出门就是禾田、池塘、菜土,还都不是属于自己的,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摆脱不了少衣缺吃、囊中羞涩的穷苦日子。吃苦挨饿的日子历历在目,但我是幸运的。我家姊妹不多,父母亲都很能干,加上我从小就有个“读书梦”,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父母亲竭尽全力,省吃俭用供我读完了高中。
但是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国家取消了高考,我与大学就此擦肩而过。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不能浪费了,怎么样也不能在家当农民。在学业上失意的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一念之下,只身前往广东找工作。
凭努力赚到第一桶金
初来广东,人生地不熟,我一下也难以找到好工作,就不得不在工地上当起了民工。不过我和别人不一样,多一个看书、学习的爱好。不管白天工作有多累,只要一下班,我就一门心思钻进书堆里,研究建筑类知识。
有心人,天不负。半年之后,我就学透了工程业务。1970年,我回到家乡湖南,在益阳地区当起了包工头,红火一时的益阳制造厂、无线电力公司都有我留下的建设印记。当时,在我手下做事的工人有100多号人,光是管理费我一天就可以赚30多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当时的公务员一个月才有30多元。
在工地上赚了一把的我,算得上村上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富翁”,但我是个敢于挑战,敢于吃螃蟹的人。80、9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宁乡大地,白马大道、宁乡大道相继建成,在那个交通正要迅猛发展的年代,我毅然决然地回到宁乡干起了运输业,是宁乡城区内第一个买货车的人。
在盛行“骑铁马”的时代,我开上了四个轮子的“大家伙”,真是个新鲜事,很多人都跑到我家来看看,这个“吃油”的交通工具到底长什么样。90年代前后,宁乡工厂像雨后春笋,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各种材料需要运输,再加上私人搬家、结婚都得用货车,我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饱觉,一天吃一餐,通宵开车是常事。
但是我越忙越有干劲,一年的收入近万元。1985年,被大家称作“万元户”的我,耗资3万多元,在老家建了一栋小别墅,真是风光了一时。
丢掉“金桶”不后悔
1986年上半年,时任宁乡县委书记周里冰调研我们村上工作时,了解到了我的情况,特意跑到我家,和我促膝长谈,希望我当村书记,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我当时听了之后,很是感动,一天之内就做了决定:一个人富不是富,要和大家一起富。我不搞运输了,就当一个村书记。1986年,37岁的我丢掉了“金桶”,成了一名国家干部。
为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我和村主任挑起了脱贫致富的重担,下决心带领村民“拔掉穷根”。于是我们利用村里有限资源办企业,操办制鞋厂、开砖厂......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给村里修路、挖井、建学校。
上世纪90年代,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村上几乎户户装上了电视,村民出行有路了,孩子上学有教室了,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唯独我越来越“穷”了,也越来越忙了。以前,我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只要操一个小家的心,当上村书记后,我拿着公家的工资,就要为公家做事,为群众谋福利和出路,操着大家的心。
不过,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眼看着,社区与城区发展接轨,变成了城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家大门不用迈,身份就从农民转变成了市民。同时,社区里便民超市、卫生院、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便民设施样样齐全,生活十分方便,不出社区就可采购、看病、逛公园。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作为宁乡市民的一份子,感到很自豪。
晚年生活乐享天伦
如今,我退休在家,拿着国家的退休金,享受着社会主义的温暖,乐享天伦。每天种种菜、看看书,我的老年生活过得十分的充实而快乐。
回望这七十年,国家有起落,我的人生同样也有跌宕起伏,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感觉很满足。
在我看来,一个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享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便捷,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老百姓的日子真正过舒适了,这才是“强国的实力”。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70岁生日快乐,愿国兴家和。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