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激发全省报业人的爱国热情,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指导下,6月18日,湖南省报业协会发出了《关于开展“壮丽 70 年·奋斗新时代——湖南报业与祖国同行”征文活动的通知》。征稿收集工作具体由长沙晚报社承办。
至截稿日,征文活动共收到稿件34篇,作者来自全省13家报社,稿件质量都比较高,不仅呈现了新中国70年来发展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新闻行业70年来的巨大变迁,同时也展现了新闻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9月29日下午,省报协组织多位专家,对此次征文进行了评选。经过评委投票,评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20名。对获奖者,将在协会年会上进行表彰。
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1名)
屈金轶(长沙晚报社) :《求真求精 求新求变——一名省会城市党报新闻记者的追梦旅程》
二等奖(3名)
龙钰(快乐老人报社):《一个家庭的蜕变》
彭红丹(长沙晚报社):《我与党报共成长——一个新闻人从业三十年的自述》
周卫国(衡阳日报社):《转身后,我就成了你》
三等奖(6名)
龙章平(浏阳日报社):《从纸媒,经全媒,到融媒——一名县级媒体“菜鸟”总编辑的学习转型与思考》
邓艳红(长沙晚报社):《我见证,我自豪》
胡南(常德日报社):《常德报业30年的4次国庆报道》
丁兴威(三湘都市报社):《冰雪夜归人》
刘雅玲(常德日报社):《60个记录本》
唐英(长沙晚报社):《一本字典的“长征路”》
优胜奖(20名)
大众卫生报梁湘茂、长沙晚报彭京、潇湘晨报储文静、衡阳日报邓湘源、知识博览报谢娟娟、湘江早报胡益虎、长沙晚报黄清辉、永州日报孙存准、衡阳日报周仲辉、长沙晚报李春璞、长沙天际传媒李泽君、长沙晚报梁瑞平、长沙晚报罗悦、长沙晚报宁莎鸥、常德日报帅泽鹏、帅兵、常德日报汪肯堂、浏阳日报刘志光、长沙晚报吴志立、星沙时报刘嘉、星沙时报张玉洁
附:二等奖作品:龙钰(快乐老人报社)《一个家庭的蜕变》全文
我又见到那座破旧潮湿的木屋了。
在风中,木屋嘎嘎作响,一副摇摇欲倒的样子。在雨中,木屋子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瑟瑟发抖。
屋里面黑黑的,老床上躺着一个人——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没有什么意识不能自理的女人……
自从2014年跟着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去过邵阳市隆回县高平镇红花村的那个贫苦家庭后,我时而在梦中会见到那座木屋,它清晰得似乎触手可及。哪怕是在梦中,也依然牵动着我的神经,触碰着我心底最脆弱的情感……5年过去了,它现在是什么样子了呢?
五年前:夺眶而出的泪水
这个家庭由一个中年男人、一个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女人和三个女孩组成,木屋前后已经住过四辈人了。大家都叫男人老周,没听到有人叫过女人。2014年,大女儿小玲18岁,女儿小丽12岁,小女儿小园8岁。18岁的小玲在13岁那年,为了减轻家中负担而早早辍学打工了,小丽和小园在离家来回需要花近3个小时的小学读书。老周因为要照顾重病妻子和孩子们,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务农。
妻子的病是老周心头的痛。下山的路不好走,都是泥巴合着石头的坑坑洼洼的土路。没有出行工具,妻子发病时,老周只能背着妻子走走歇歇,走到山下的镇上就要花三个多小时,到了镇上后坐班车到县里的医院又要两个小时。更让老周忧心的是,妻子每次发病,在医院都要住两个月左右,得花几千块钱,家里一年的收入都够不上一次医药费。
我2014年去的时候,老周喂着一头母牛、一头猪和几只鸡,这是这个家庭当时所有的经济来源了。其实,他还喂过一只小牛崽,他本来希望能把这只小牛崽喂大一点后卖掉,获得一笔“巨款”的。然而,妻子有一次发病,老周送妻子去医院看病回来后,却发现小牛崽倒在地上,已气息全无。在那个夏日的黄昏,老周说起死去的小牛崽时,他忍不住用双手捂住了脸,泪水夺眶而出。那头小牛崽,是妻子住院的费用、是孩子上学的学费、是家中最大的收入来源、也是他的精神支柱,是贫苦中的一点希望。小园小丽默默地站在爸爸身旁,看到爸爸哭泣,她们也泪流满面……
我心中忍不住阵阵酸楚,悄悄塞给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500块钱,希望能够给这家人一点温暖,哪怕只是微薄的力量,也但愿能给他们苦楚的生活带来一丝光亮。
现在:不一样的路和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新的“中国名片”和新的“中国故事”。我想,5年过去了,也是时候去看看老周家了。
今年8月,选了一个周末,我跟着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再次造访老周家,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此前一直与老周家有联系。当车子驶过大马路进入山路时,我有点担心车子开不进去,当年车子可是开不进去的,只能步行上去。可是,司机大哥却自信满满地说,能开进去,他开进去很多回了。果然,虽然最后一段山路还是有些颠簸,但车子能顺畅地开进去。
远远地,就看到男人站在山路边。我们到达他身边时,他满脸笑容,拿着一包芙蓉王香烟对我们招手,这正是老周!五年了,他没有显老,反而显得更加精神了。他让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指着旁边一栋两层楼的小砖房,招呼我们进去坐。这是政府给老周家修的房子,他家没有出一分钱。老周领着我们进屋,屋里一个面相清秀的女人看着我们腼腆地笑着,有人告诉我,这是老周的妻子。我惊讶了:当年那个躺在床上、肤色蜡黄、眼神呆滞的女人居然站了起来,还带着笑意。老周笑眯眯地告诉我,从2016年开始,他妻子去医院看病就不用花自己一分钱了,国家不仅进行精准扶贫,还出台了部分病种的免费医疗政策,他妻子正好符合条件,在医院不仅有专人照顾,吃饭也是免费的,连出院时开的药都不用出钱。
老周还告诉我,他的女儿小丽现在读初中都是免费寄宿,小园马上也要读初中了,同样享受免费寄宿政策。老周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说着,他指着一个方向说:“那是我以前的老屋,我父亲在那里住时是苦工,苦了一辈子,我在那里住时也和苦工差不多,我苦了半辈子。以前不管多苦 ,父亲都会和我说爷爷那时更苦,爷爷差点死在战乱之中了,现在虽然也苦,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战争了,我们至少还有个稳定的窝。要相信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我们现在连房子都没有呢!而现在我住上了新房子,我相信国家政策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我的女儿不会再继续苦下去了,她们都赶上好时候了呀……”
未来:老周的打算
老周现在还是以务农为生,不过,他有他的打算。目前,他承包了一些田地,准备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进行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地种药材和蔬菜等,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高效农业。“种这些东西,比单纯种一季稻谷,收入可观多了。”老周说着,饱满的精气神四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当地处在高山之上,每年只能种一季稻谷,且产量低。
从贫穷到富有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征程。老周就像是一个元气满满的斗士,准备在广阔的田野上、在通往致富的大道上,大展身手。我们和老周都相信国家政策会越来越好,眼里有光芒,心中有希望,明天会更好!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