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乡
有这样一批人
他们生于1949年
与伟大的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
他们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今天
宁视界推出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
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我与共和国同龄》
第六期
一起倾听宁乡退休老人戴国光的
难忘往事、不凡经历!
“我叫戴国光1949年农历7月22日出生早几天刚满了70岁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经历了很多不平凡的事正如我的名字“国光”一样沾了祖国的光!我常感叹:我们这代人活得真的值!虽然还只活了70年但好像活了7000年!
父母省吃俭用,供我读完初中
我是老粮仓镇老粮村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工薪家庭。儿时,我的父母都有工作,在原县工商联上班。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我们也是贫困家庭之一,常常食不果腹,读书也交不起学费,好几个姊妹很早就辍学了。
▲网络图
幸运的是,我自幼热爱学习,在班上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父母省吃俭用让我顺利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我在道林镇肉食站做了几年事。那时,宁乡的父老乡亲想吃上一餐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乡镇每天只杀一、二头猪,供不应求。凌晨3、4点,就有人在肉食站门口排队,几十米的“长龙”天天见。经历宁乡记入史册的大事
1968年,我19岁,怀着一颗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我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春市一空军部队做文书工作。
4年后,我退伍回乡,先后在生产资料公司、石油煤建公司、肉食水产公司等单位工作。也许是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我所在的单位都特别“吃香”,尤其是70、80年代的肉食水产公司。
▲戴国光(左一)一家三口当时宁乡花猪市场拓展一度达到顶峰,远征欧亚、风靡新马泰,仅县肉联厂每年出口东南亚的花猪乳猪产品就达60多万头,“宁乡人会喂猪”扬名天下。
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经历了宁乡一件记入史册的大事:1976年,宁乡获得了全国生猪生产大县的荣誉,得到了全国的第一面“红旗”。这面“红旗”,代表着宁乡的荣誉,象征着宁乡人的勤劳朴实,展现着宁乡的发展。
亲历乡镇企业的大起大落
1984年,我调入县财政局,当时全宁乡财政收入仅7万多元。7万多元什么概念?全县职工的工资不能保障、经常拖欠,更别提发展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办?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税收才有出路。此后,我废寝忘食地搜集各种资料,并根据宁乡的经济脉络撰写了《宁乡财政历史诊断报告》《宁乡财政发展规范报告》《宁乡财政发展研究报告》等几个重大报告,对如何发展宁乡经济做了全面的分析。报告在当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在还保存在宁乡文史档案馆里。
慢慢地,90年代,宁乡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从起初的几家小作坊,发展到了后来的机械厂、造纸厂、鞋厂等4000多家企业。1995年,全县财政税收达到2个多亿,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同年,我调入了乡镇企业局,担任副局长一职,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我带领团队多次前往江苏华西村等地学习,提出了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有效建议。不过,后来由于企业改制,兴盛一时的乡镇企业,好比昙花一现,不久就走了下坡路。见证祖国日新月异
2009年,我正式退休,近年来,我一直关注老年事业发展,积极参与老年活动,时刻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服老。回想起与宁乡一起成长的几十年,真是感慨万千:以前宁乡城区的繁华地带范围很小,南边至南门桥,北边至老财政局,西边至杉木桥农贸市场,东边至梅花桥,就连老汽车站都算是郊区了。如今的城区面积是以前的十多倍了,交通发达,高楼林立,和以前根本没法比。
我们这代人,出生于困难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养老在追梦时期,虽然只活了70年,但好像活了7000年,见证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祖国同龄的我
没有丰功伟绩,只有默默守护
与祖国同心同奋斗
我的身份,是同行者,也是老朋友
忠心祝愿祖国越来越好!
来源:宁视界
编辑:周娜 实习生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