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位专业老年病科主任的“话疗术”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2019-07-22 16:31:25
时刻新闻
—分享—

5771563762711953.jpg

杨文(左一)巡查病人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我国当前正面临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巨大现实,如何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助一臂之力,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老年医学从业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委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杨文教授,对其接诊患者的日常进行了深入观察,也对老年医疗的现状与趋势有了更深的了解。(本报记者鲍杰)

习惯 提前1小时出诊缓解老人焦虑

59岁的杨文习惯早起,早晨5点,天刚亮,他就忙碌着洗漱、准备早餐了。他给自己定的出门时间是6点,在长春这座老工业城市,早高峰比别的城市更早,他担心再晚出门就会被堵在去医院的路上。“万一耽误就诊时间,患者就会着急。所以我宁愿自己早一点,也不愿患者多等一分钟。”在守时方面,杨文对自己要求甚严。

6时30分,杨文来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的门诊室。他坐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当天的挂号情况,以便与患者沟通时心中有数。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8点才是院方统一的上班时间,但杨文通常会在7点就开始接待患者。他解释,老年人对疾病都比较焦虑,来看老年病科的患者普遍比看其他科室的年轻患者要“性急”,早开诊一方面是方便早到的“焦虑型”患者看病,另一方面则是他有时会给一些患者“开小灶”。

杨文告诉记者,在正常的就诊时段,来看病的老年人中总会有些人怕来晚了就看不上病,或者认为医生时间不够就看不仔细,插队加塞的心理就会比较强烈,有人甚至大动干戈。“过去,我会嘱咐护士耐心协调,对病情确实特殊的患者,就让排在前面的人通融通融,一般都会得到理解。但也有计较的,就会不同意,甚至责怪医护人员。为了减少矛盾,后来我就干脆跟想插队的说,这一次按规矩排队,下次早点来,我给免费加个号。”于是,在杨文这里看病,就有了“开小灶”一说。

心得 用“话疗”安慰老人更管用

7点整,门诊室响起了敲门声,没等杨文应声,一位老人就推门进来了。“杨大夫,麻烦您给我看看。”老人一边坐下,一边迫不及待地说道。他叫江海涛,今年88岁。杨文说,这是个老病号,找他看病已经8年了,过去经常着急插队。“老同志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也立过功,性子有些急躁,如今想得到社会的善待,也可以理解。”

按照诊疗记录,江海涛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严重时会引发心衰症状。此前一天,江海涛称感到不舒服,与杨文联系后,双方约定次日一早见面。杨文给他做了一番检查后,认为问题不大,还是和之前一样建议他回家静养、观察。“这种病需要长期调养,患者经济困难的话,我们都会让他们回家养着,减轻负担。”杨文说,老年人中像江海涛这样的患者很多,有的还是多病共存,这类患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频繁就诊,但很多情况下其实并没有上医院治疗的需要,“因为患者的自我感觉,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家庭医生更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江海涛刚走,诊室里又进来一位高龄老人,杨文一眼就认出他是89岁的王鹤鸣。待对方坐下,杨文并未急于询问病情,而是耐心地和老人聊起了家常。但记者注意到,杨文偶尔会在谈话中问及老人吃得怎样睡眠怎样之类的问题。奇怪的是,聊了约半小时,老人竟然也没提看病的事,起身准备告辞。杨文笑呵呵地说:“如果感觉不适,下次再来。”

原来,王鹤鸣之前也来老年病科看过几次,杨文诊断,他只是有些亚健康方面的症状。“有些老人就是这样,总觉得自己有病,不看医生就不放心。看了医生哪怕没查出什么毛病,心里也感觉好多了。对于这样的患者,‘话疗’很管用。”在杨文看来,安慰多过治疗,正是老年病科与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之处。

担忧 “根治”之说易误导老人

但在临床实践中,杨文有时也会因为“无法说服和安慰”一些患者而产生些许的无力感。

8时许,杨文正式开始叫号接诊。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曹中平进门后一声不吭,陪在旁边的女儿当起了他的“发言人”。原来,79岁的曹中平在一年前就查出患有糖尿病,自此忧心忡忡。“他以前身体很好的,但这个病给他的打击很大。”曹中平的女儿说,父亲生病后经常失眠,情绪易怒,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治疗,“他对药物有依赖,常常半夜爬起来找药吃,总觉得多吃药才好得快……”

杨文听了后,试着与曹中平交流,并告诉他目前血糖水平控制得还不错。但曹中平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一再追问“能不能根治?”原来,曹中平在老家听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能用手术方法治疗糖尿病,因此才慕名而来。杨文耐心地解释,目前医学手段并不能根治糖尿病,该院的“胃转流手术”主要是针对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目的仅是为了使血糖数值控制在正常范畴。

“是的,我知道糖尿病不能根治,但我还是想动手术。”曹中平仍不甘心。对于曹中平的这种固执,杨文早已见多不怪。在向曹中平再次解释手术介入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后,杨文向记者直言,“老年人对疾病的诊治常常有误解,总希望能一步到位,正因为有这种心态,社会上才有好多骗子打着‘根治’‘包治百病’的幌子,用所谓的神药欺骗他们”。经过杨文的一番“心理攻势”,曹中平总算缓和下来,决定先回去继续服药控制血糖。

尴尬 患者对老年医学知晓度仍较低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老年病科成立于2011年,现有护理人员33名,医生19人(其中教授2人,国家级专家1人,省级专家1人)。这样的配置,在三级医院的老年病科已称得上“实力雄厚”。毕竟,全国只有不到10%的三级医院设立了老年病科。但在老年群体中,老年医学的知晓度并不高。“有些人是实在不知道看什么科了,才来老年病科。”杨文说。

约8时35分,78岁的易菲玲来到诊室,她正是属于当初“误打误撞”挂了老年病科的患者。记者得知,易菲玲最初在代谢内分泌科被诊断为糖尿病,在接受治疗后,血糖得到了控制。“我以为吃药就行,可医生告诉我,还要去心血管内科、脑内科、神经内科再治其他的并发症状。”易菲玲对此很不解,但无奈之下还是挨个科室去看了一遍。然而,没过多久,她的血糖值又上去了,其他并发症状也再次出现,让她苦不堪言。“花钱多不说,光是一次次地排队挂号、检查、见医生,就让人吃不消。咋就不能在一个地方看呢?”易菲玲说,她是偶然得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有老年病科,才决定来试试看。“但这个科治啥的,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压根不知道,因为我是老年人,才挂的号。”她笑道。

“很多老人看病,就像盲人摸象,他们并不知道专科和全科的区别,老年病科就是从全身功能角度来进行综合诊治,尤其适合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长期慢性病患者。”杨文解释。据其介绍,易菲玲此前在老年病科接受了两个多月的专门治疗,病情有了极大改观,目前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愿望 像重视儿科病一样重视老年病

记者到访当天,老年病科的门诊预约量并不算多。杨文说,这并不意外,“熟面孔多”几乎是老年病科的常态。一方面,这与人们对老年医学的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老年病科的服务模式有关。与传统医学相比,老年医学除了疾病防治,更强调心理干预、功能恢复、舒缓治疗和生命关怀。因此,“扎堆”的情况并不多见。

10时30分,结束了门诊工作的杨文,转车抵达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年院区,这里是该院老年病科住院部的所在地。杨文告诉记者,平时若是没有门诊预约,他一大早就会直接来住院部查房。

相比门诊,住院部显得更为忙碌,不时有医生护士穿梭于病房之间。杨文巡查的第一位患者是57岁的金淑琴,再过几天她就将出院。此前她还将自己的姐姐也介绍到了这里。杨文告诉记者,金淑琴患的是红斑狼疮及并发症,“她自己主要是被这个没怎么听过的病吓到了,而她姐姐是宫颈癌晚期,且癌细胞已发生扩散,经过和家属商议,目前已开展安宁疗护”。

据了解,老年人的医疗需要主要分三种,一种是急症需求,一种是急性后期的康复,还有就是长期的慢病管理和失能照护。“急症处理可以找综合性医院,慢病管理逐渐向社区医院下沉,现在最缺乏的是急性后期康复、失能长期护理和临终关怀,这应该是老年医学的大方向。”杨文希望,不论民众还是政府,今后能像重视儿科病一样重视老年病。

责任 除了治病还要普及健康知识

记者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年院区采访时,还发生了一桩插曲。一辆公交车疾驰而来,停在院内,司机称一位老人在车上发病晕倒,需紧急救治。擅长危重急救的杨文接到求助指令,连忙停下手头工作,赶赴抢救室。所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急救处置,老人并无生命危险。杨文长舒一口气,向闻讯赶来的家属介绍了急救情况和后续治疗方案。

时间已近下午两点,杨文随便吃了点东西,又向长春市绿园区青年社区走去。作为全国健康教育巡讲专家,他还担负着进社区坐诊和宣讲健康知识的任务。下午两点半,杨文来到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多位老人在那里等候。81岁的黄成武尽管身体并无大碍,但见到杨文到来,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照杨文所说记录在小本上的血压、心率等健康数据拿给他过目。得到这位“国字头”专家的肯定,黄成武显得十分满足。

当天下午,杨文在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待了两个多小时,除了接受群众问诊咨询,还做了一场健康讲座。虽然辛苦,杨文却觉得,“只要有群众响应就很值”。他说,专科医生下到基层,既有利于带动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在治病之外,让他们知道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一些健康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