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鲁全:真没必要担心领不出养老金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黄靖康 2019-07-10 10:32:1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有媒体做了“养老金2035年或将耗尽结余,80后可能成为无养老金可领的第一代”的报道,再次造成了社会对养老金制度的质疑,甚至是恐慌。人社部有关司室负责人9日表示,这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理解不到位。

实际上,放眼全球的养老金制度,只见到过关门歇业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却从未见到过崩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诚然,面临着快速的老龄化趋势,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实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从而实现财务的可持续,但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悲观消极。相反,应该稳定国民预期、重新树立公众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

从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际的运行状况来看,近十年来,当期的基金收入都大于基金支出,基金累计结余的规模超过5万亿。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国家还于2000年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基金支出压力,目前的资金规模也超过了2万亿。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的运行状况是良好的,确保养老金发放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未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状况,由于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即当期的年轻人缴费、老年人受益,所以其基金状况就取决于人口结构、缴费率、养老金水平等多种因素。所谓精算报告只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越是稳定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精算报告的准确性越强;越是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革的时期,精算报告的误差就可能越大。

从总体的趋势上看,人口老龄化的确会对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挑战,但亦需要客观分析。从人口结构上看,虽然人口抚养比在下降,即缴费者(年轻人)和待遇领取者(老年人)的比例在下降,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即每一个劳动者的供养能力在增强。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几十年前的家庭往往有多个子女共同赡养老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多子女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未必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二十年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状况也并未优于当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状况。因此,人口结构并非影响养老金财务状况的唯一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养老金替代率的角度看,此前,由政府担保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几乎是老年人唯一的收入来源,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建设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原本由公共养老金制度承担的责任分散到由用人单位承担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由个人承担责任的商业保险等补充性制度上。因此,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其财务压力也会因此减小。除此之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在缴费率、参保率、缴费年限、领取待遇年龄以及统筹层次等诸多方面都有优化完善的空间,从而可以确保制度财务可持续,参保者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互助共济,用集体团结的力量来应对个人无法承担的风险,是代际关系的自然传承。因此,当下劳动者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对于制度财务的可持续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个制度,那么参保者都能从中受益;如果大家对这个制度都丧失信心,不再参与这个制度,那么才是这个制度最大的危机。因此,我们应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老龄化,坚持集体主义的互助原则,优化制度、树立信心。(作者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