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刊登了《养老好政策落实是关键——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伊丽苏娅为养老事业持续呼吁》的新闻报道。报道刊出后,很多人在伊丽苏娅的朋友圈里留言,为她点赞,并纷纷转发。一位朋友转发文章后,收到这样一条留言:希望尽快约伊丽苏娅大姐来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坐坐,听听我们的心声。
循着这条留言,6月29日,伊丽苏娅和本报记者一起来到了位于北京西长安街边的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听这里的“当家人”闫庆华讲述他从事养老行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6月29日,北京市万寿阳光老年公寓里,一位入住3年多的91岁老人和她的4名儿女,举行了一场温馨而又庄重的遗嘱公证仪式。为老人担任遗嘱见证人的,除了公证员、律师,还有万寿阳光老年公寓的董事长闫庆华。
看着老人能够在自己创办的养老公寓里幸福地完成晚年心愿,闫庆华既感动又欣慰。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创办这家老年公寓、参与养老事业,是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决定。虽然这其中有困难、有无奈,但是很值得。
△由于老年公寓的房前屋后缺乏能够供老人们活动的户外场地,闫庆华就利用城市空间,将屋顶改造成“阳光花园”,让老人们能够散步、晒太阳,受到老人们的极大欢迎。
64岁时开始的“创业”
出生于1949年10月的闫庆华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同龄人”。一出生,参加过红军的父亲就给他取名“庆华”,纪念新中国的诞生。而闫庆华也继承了革命家庭的优秀传统,初中毕业就去了山西下乡插队,之后又赴海南岛当了16年兵。退役后,闫庆华选择下海经商。2013年初,有亲人在国外的闫庆华准备移居海外,甚至已经物色好了房子。但就在准备离开之前,战友在饭桌上的一句“你也走了,以后我们这些老人就没人关心了”的玩笑话,却让他犹豫了。
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和军人子弟,闫庆华对部队、对战斗英雄、对军烈属老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想到,很多军人家庭的失独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往往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就更别说普通家庭的老人了。一旦祖国需要指战员们冲上战场,他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办一个养老场所,让为共和国辛劳一生的老人们能够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呢?有了这样的想法,闫庆华找自己已年过九旬的父亲商量。没想到,老父亲不但非常支持,还告诉闫庆华:你们现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养老事业是为国分忧、代人尽孝的大好事,应该有重新创业的闯劲和迎难而上的勇气。于是,在64岁本应儿孙绕膝的年纪,闫庆华开始了新的事业。
虽然经商多年,但面对养老产业,闫庆华完全是门外汉。而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寻找合适的场地。60岁那年,闫庆华曾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医院。事后医生告诉他:幸亏你家离得近,送来的及时,否则可能就保不住性命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闫庆华给养老院的选址定了个“底线”:必须得离大医院近、交通方便。否则就算地方再大,环境再好,也不考虑。
为了寻找心目中合适的场地,闫庆华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的周边,却发现附近不是宾馆就是写字楼,根本没有适合做养老机构的场地。直到几个月后,他晚上路过西长安街,突然发现万寿路地铁站西北口处有一栋黑着灯的9层空置楼。这让闫庆华眼前一亮:这楼不到10米就是地铁站,周边还分布着众多权威三甲医院,不正是他想要找的理想位置么。
此后的几个月里,闫庆华经过多方努力,和房屋的产权单位取得了联系。2014年1月,海淀区政府将拟建的万寿阳光养老公寓纳入当年万寿路地区拟办实事项目中的第一项,由街道办事处和闫庆华的公司签订《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共同创办。合同约定:闫庆华“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将万寿阳光老年公寓改造成二星级或三星级老年公寓”。为建适老宜居场所走上漫漫改造路
对于闫庆华来说,有了场地只是他养老事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用作养老机构的房屋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房屋图纸资料缺失,建筑物内没有任何消防设施,也未接通燃气。同时,由于产权单位只提供整栋建筑的一半作为项目用房,因此要想让这里成为合格合规合法的养老机构,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
更令闫庆华头疼的是,由于该房屋原本并非作为养老场所设计建造,因此完全不具备养老服务功能硬件的基本要求,多项基础设施不符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比如:原建筑5-9层外跨走廊净宽仅1.3米,两个轮椅无法对行避让;没有医用电梯和电梯前室;最大房间面积仅16平方米,不具备设立老年人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文化活动室的条件;没有对应的消防楼梯,发生火灾无法安全疏散等等。为了建设一所真正适老且宜居的养老机构,闫庆华决定对原建筑物进行必不可少的改扩建施工。
此后,根据《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和上级主管单位的指示,闫庆华开始了漫漫改造路。一年多的时间里,按照消防、安监、食药、卫生、环保、民政和老龄委的要求,闫庆华委托专业设计、招标、施工、监理企业,在建筑物北侧新建了消防水池、厨房操作间、燃气表室;增设了医用电梯、老人活动室、消防逃生通道等设施。除了改扩建外,闫庆华还尽量提升建筑物的适老宜居环境,安装了新风系统、环保静音门窗、净水设备、防滑地板、助浴设施。
由于项目基础条件差,随着工程体量的不断增加,预算资金也不得不大量加大。除了初始投资的1000多万元,闫庆华被迫卖掉了自己的一处学区房,并将唯一的一处老宅进行了抵押,借款300万元。不仅自己拼命干,闫庆华还让儿子辞掉了安稳的工作,和他一起艰苦“创业”。虽然投入巨大,但在闫庆华看来,养老事业不是一个冰冷的行业,需要创办者真心实意俯下身,扎扎实实用感情去温暖,因此,他必须用心做到最好,无愧于入住的老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4月,在消防、环评、食药等验收合格后,闫庆华终于取得了北京市民政局核发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以及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有着100余张初始床位的北京市海淀区万寿阳光老年公寓暨万寿路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正式成立了。
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开业后,吸引了不少附近老人,尤其是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前来居住。家住隔壁社区的肖春华阿姨,因老伴有病不能自理,打听了多个养老机构都不接收。来到万寿阳光后,肖阿姨的老伴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她很是感激。
除了地理环境和专业护理有优势,公寓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这里居住的老人多为参加过抗战的老军人和革命军烈属后代,“红色基因”传承氛围浓厚。对于这些老人,公寓也尽可能地在价格上予以优惠和照顾。
据统计,开业4年来,老年公寓已收住长期照护老人92人,短期照护老人100余人次。除了照顾好养老公寓内居住的老人,万寿阳光还持续为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上门送餐、维修、照护服务1600余次,受到广泛好评。
闫庆华说,做养老这些年,他在身体和精力上超负荷付出,经济上的投入也早已入不敷出,但凭借着对这项事业的热情、对老人们的感情,以及感恩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这些年的帮助,无论多艰难,他都愿意继续坚持下去。
投资者要有信心 政府部门要多支持
听完闫庆华讲述自己从事养老行业的经历,同为长期热心养老事业的伊丽苏娅非常感慨。她称赞闫庆华有担当,是社会力量投身养老行业的典范。当伊丽苏娅走进几位老人的房间,看到精心改造后的公寓环境整洁优美,养老设施先进齐备,服务人员专业体贴,老人们在这里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时,她更是连连点头,赞赏闫庆华对老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伊丽苏娅说,这些年来,国家对养老服务行业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但是,只有作为养老投资者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切实体会到从有政策,到政策落地,这之间有着多长的路要走。这期间,有的人坚持住了,有的人望而却步,更多的人无奈放弃。而闫庆华能这样倾尽全力、倾情投入、执着坚持,实属不易。
在伊丽苏娅看来,其实每一个养老好项目的落地,除了参与者的坚持,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具体落实上提供的帮助。在这一点上,她要为给老年公寓提供极大支持和帮助的基层政府以及职能部门“点赞”。未来,老年公寓在发展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但只要投资者有信心,政府部门多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养老事业做好。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奚冬琪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