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时言平
随着北京启动新一轮医改,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四种慢性病后,“慢阻肺”也纳入社区医疗机构长处方范畴,患者一次能开具两个月的药量。而在浙江,从7月1日开始,该省城乡居民将统一享受12种省定慢性病病种基层医疗机构不低于60%的医保报销,同时,基层医疗机构慢病处方从4周延长至12周。
对不少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缺少长处方服务的购药之路,如同“长征”。为了开药,许多患者不得不每周或几周就前往医院“报到”一次。有些医院有开药门诊还好,若没有开药门诊,患者还得一次次重新挂号、排队,耗时费力。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常规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近年来,尽管一些地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适当延长了处方用量,但从病种覆盖面和处方周期来看,与老百姓的期待尚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在社区医疗机构或药店,囿于药品种类不全以及医保报销的限制,广大患者仍难以享受就近拿药的便利。
实际上,在顶层设计层面,并不缺少对慢病患者购药问题的重视。去年年底,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商医保部门制订出台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政策。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着力提高签约居民感受度,在安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为患有慢性病的签约居民开具4~8周的长期处方,减少其往返医疗机构的次数。这些文件的出台,已然为完善长处方服务奠定了制度基础。
需要澄清的是,让慢性病患者少跑路并不等同于赋予患者任意购药的自由,以安全、合理用药为前提,慢病患者仍需有“把关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方。正因为此,在医改背景下,不少三甲医院逐渐收紧了开药门诊的口子,试图减少患者“一张处方用到底”的尴尬。那么,要提升慢病患者的获得感,就需要把完善长处方与分级诊疗制度同步推进,将长处方服务尽快下沉到社区。一方面,应根据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病种区别设定合理的处方周期;另一方面,不妨把开具长处方纳入家庭医生服务范围,加强对慢病患者的用药指导和健康管理。此外,在健全基层门诊报销制度的基础上,也亟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配送能力,从而在长处方下沉的同时获得医疗服务的提升。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时言平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