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用8种药物不良反应增加100%,专家:老年患者应做“减法”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陈鑫 编辑:黄靖康 2019-06-17 15:01:30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 | 陈鑫

一位高龄患者因泌尿系统不适来到协和看病,但这只是她患有的疾病之一。

高血压、冠心病、重度骨质疏松已伴随老人10年有余。30岁时,她做过一次甲状腺全切术,服药至今,又因家庭变故诊断焦虑抑郁状态给药。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饱受多项慢性病和其他症状困扰。她的记忆大不如从前,漏服、吃错剂量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正是老年人多重用药现象的缩影。

6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教研室主任、中国药师协会副会长梅丹在“首届中国药品使用监督管理研究论坛”上介绍了这起病例,并建议老年人用药应做“减法”。

“共病多、慢病多”使老年人成为药物的“消费主力”。据梅丹介绍,同时服用5种及以上药物,或针对同一种病况使用至少2种药物治疗方法,即为多重用药。

瑞典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处方药物数量的增加,潜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另有研究表明,合用5种药物可使不良反应风险增加50%,合用8种药物增加100%。

而老年人用药疗程长、生理变化等特征,也增加了他们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我国40%的卧床老年人处于潜在危险之中,其中27%的老年人处于严重危险状态。

梅丹展示了某患者一次看病所开的三张处方,“患者需要大剂量酶补充,但是医保规定不能超过说明书的剂量,于是患者的处方单上就出现了各种消化酶类药品。”

政策限制之外,医疗流程的“断链”也难咎其责。“转诊时间不足的科室,选择的用药是不一样的。有的患者并不知道,上次的用药需要停,哪些药可以继续用。”梅丹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入院、转科或出院、医疗交接前后进行药物重整,以此保证用药安全。

多重用药现象在老年群体中十分普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曾对该院426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展开调查,发现75.1%的老人存在多重用药现象,最高32种。而协和老年科统计的数据为80.4%,病房末期患者平均用药7.4种。

梅丹指出,老年科医务工作者需要帮助老年患者梳理正在服用的所有药及每种药的适应症,根据考虑个体患者发生药物所致损害的整体危险,决定削减强度,并通过对药物进行优先排序,优先停用损害比、发生撤药反应最低的药。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闫雪莲曾对99例末期住院老年患者统计发现,鉴于末期患者需同时兼顾症状处理与慢病管控,其预期生存期内的用药数可能达到人生“高峰”。

针对末期患者更为严峻的多重用药现象,梅丹建议,预防用药、慢病管控用药(降压药、降糖药)、痴呆用药等不再获益的药物可以考虑减停。同时,要留意老年人因服药致身体衰弱,增加跌到、骨折、住院等风险。

当肿瘤等疑难杂症逐渐成为慢性病,用药安全的重点也从住院患者延伸到门诊患者。梅丹建议,解决患者用药顺应性问题应从患者教育入手,对老年患者提供详尽的建议,并加强监护人对患者用药行为的管理。此外,为简化老年人服药方案,她提出日服药时间可分为4段,于早、午、傍晚和睡前进行。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陈鑫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