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武汉汉阳退休老人涂鸦涂出“网红墙”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刘振雄 编辑:黄靖康 2019-06-05 10:59:09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25日,汉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一道“网红墙”。

它是一道简易围墙,长百余米,已被纳入旧城改造计划,将被拆除。但因画满古今江城市井风情而走红网络,四面八方的人每天赶来与它合影,政府部门也在想,怎么拆、这些“涂鸦”怎么保留?

涂鸦纯为留念

走过汉阳钟家村,转入西大街,像穿越了时空隧道。

一说武汉古街,人们都会想起汉正街、粮道街。汉正街兴于明末,粮道街起于明初,但汉阳西大街,则可上溯到春秋,俞伯牙琴台遇知音,钟子期在龟山上打柴卖,去哪儿卖?附近的集市,后来就叫西大街。

记者看到,虽岁月沧桑,西大街的古韵仍清晰可见,青石巷的砖石路面,仍是古朴的崎岖凸凹。巷左,烟花巷陌,茶肆酒楼,店面比邻丛生,米粑、藕汤、豆皮、三鲜……各种卤煮爆炒,油焖飘香,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在传统与时尚中熙熙攘攘。整条街,老旧得风情万种,热闹得一塌糊涂。

巷右,就是“网红墙”,像一面镜子,映照西大街的从前和现在,无声地任人感怀神往。它的作者,叫易小阳。

易小阳,62岁,一位走路不太方便的退休美术教师。他说,西大街是一部旧电影,跟我的经历一样。

他1957年生于汉阳,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父亲给他彩色粉笔让他到处涂鸦,不经意间开启了他的画家梦。

恢复高考后,连考三次,他终于考上湖北美院,毕业后又辗转多所中学教美术。工资不高,为养家买了辆面包车,业余给人送货,“如果不遇旧城改造,我可能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下去。”他说。

2011年底,西大街拆迁启动,街面修起一道围墙,突然令他创作冲动萌生。构思月余,2012年开始画,将心中的西大街印象搬上墙。先只夜间画,一画六七个小时,只为天亮后看人们在他的画前熙来攘往。“先还怕城管不让画!”但建桥城管所一位周科长说,画得好,岁月感再强点会更好,主动借他《汉阳志》。

有魂的市井风情更鲜活了,灯光中,夜摊的烟气熏染,炸面窝的师傅、打铁的壮汉、削荸荠的姑娘……素雅、明亮、沧桑,活脱脱一卷西大街版“清明上河图”。

满城尽遇知音

社会关注越来越多,市民都跑来当模特。易小阳指着壁画向记者介绍,这位“卖藕汤”的拉过车、摆过摊,生活不容易;“炒花饭”的那位姓彭,一家五口轮班守摊,24小时不歇业……

壁画矗立街心,已七八年了,人们仍观赏不断。最难忘一个在石家庄工作的武汉小伙,专程回汉代表公司老总给他一红包,请他多画“栩栩如生的往昔”。“没想到影响这么大,我不为钱,我的画几乎没卖过,我不愁吃,纯粹就是想画。”

记者在青石巷临街他的“工作间”看到,屋内地板残缺,堆满画作和皲漆的家具,房顶布瓦少几片,阳光穿透薄膜,射入一道乳白的光,更显艺术感,更沧桑。

记者问,涂鸦要拆了,您怎么想?

应该拆,支持!他说,那不是文物,艺术水准并不高,只表达我对家乡的人文情感,城市越变越美,艺术平台会更宽敞。

但相关部门对涂鸦的守护和思考,远超他的预料。

汉阳建桥街办党委书记高洁说,这堵墙确实令人留念,存档工作早已做好,拍了图,还拍了纪录片。

据了解,武汉涂鸦文化全国知名,貌似市民寻空找乐,实为“每天不一样”的城市改造中厚重历史积淀的展现。“涂鸦达人”黄睿曾在《一席》讲座中说,市民、政府机构超乎想象的包容和支持,武汉城市的艺术生命才如此强劲和生鲜。

高洁介绍,他们扶持涂鸦文化,一直在为众多涂鸦市民提供更丰富的创作平台,这是爱家乡、参与家乡建设的激情呈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张倩倩)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刘振雄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