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孙洁:须高度重视养老保障基金积累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侯卫谦 王妍 编辑:黄靖康 2019-05-31 11:06:41
时刻新闻
—分享—

一边是老龄人口占比的攀升,一边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冲高回落”,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消费供给侧改革、保险、医疗乃至人力资源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求解?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

《金融时报》记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4亿的峰值后已连续7年下降,且减少趋势仍在加快。可以说,老龄化时代正在到来。

从全球经验以及经济学理论来看,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或制约。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您怎样看待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会带来多重影响。首先,老龄化会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与养老服务业和老年用品相关的养老产业会实现较快发展,甚至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老龄化有利于带动消费。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上,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养老服务、老年长期护理需求的不断增长会促进养老服务供给的增加。

《金融时报》记者: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有关“养老金缺口”的讨论持续升温。有数据显示,近年来,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数字在不断扩大,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保和医疗支出占比也在快速上升。您如何看待这些数据?我国养老金是否存在紧张局面,未来如何实现养老金长期足额发放?

孙洁:第一,人口加速老龄化导致养老金收入增速减缓和支付压力持续增加。过去这些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增长率持续低于支出增长率。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2011年至2016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6.2%,年均支出增长率为20.6%,收入比支出增长率低了4.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补助连年增长。2011年至2016年,财政补助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的14%至17%,增长为2015年的33%和2016年的38%;财政补助在基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13%增加到2016年的18.6%,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第二,养老金中长期收支缺口较大。一是按照当初的制度设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企业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实行实账积累,但一些省市社会统筹账户缴费不足以支付养老金,只好从个人账户“借款”,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个人账户“空账”。个人账户积累的减少会进一步加大老龄化高峰时期的支付压力,因此,有必要提前布局其他渠道的养老金积累。二是目前部分省份在扣除财政补助后,当期基金收不抵支。从2006年开始,一些省市将中央财政对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会运营,尽管投资收益非常好,但近两年有的省不得不将委托资金调回动用,因为基金已不足以支付。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值得引起关注。

第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面临挑战。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的市场化运营是基金保值增值、提高收益、加大积累的重要举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年平均收益率2%的水平偏低。全国社保基金的经验表明,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成熟,资产收益率近年又呈下行趋势,但专业的市场运营还是优于非市场化的管理。

第四,全国社保基金规模亟须壮大。全国社保基金成立16年来,尽管取得了年均8.37%的高收益率,投资回报已占基金规模的50%以上,但基金规模整体仍偏小,积累过慢。

面对老龄化进程,为保证未来养老保障体系的财务可持续性,必须高度重视养老保障基金的积累。

第一,须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的推动和支持力度。一是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建立中央统筹基金。这一方面可适当均衡省际负担,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对基金集中统一运营的阻力。二是通过政策措施提升地方委托投资意愿,例如由主管部门组织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便于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了解、对比基金运营和收益情况。三是对基本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予以政策支持,适当拓展可投资范围,同时鼓励国家优质工程、项目适当向养老基金倾斜。

第二,加速壮大全国社保基金。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是中央预算拨款、部分彩票公益金收入和国企上市时划给社保基金的部分减持资金或转持股票,这些收入是比较有限的。要迅速壮大社保基金,关键是尽快落实中央关于“划归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决定。建议抓紧进行,最好赶在国有企业大范围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出台具体划拨办法,并尽快落地实施。

第三,大力推动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合理区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更加重视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的作用。建议给予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优惠,以增加企业和个人参加养老基金积累的积极性。

《金融时报》记者:事实上,我们看到,管理层对于老龄化问题已未雨绸缪,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养老产业获得较快发展,“银发经济”悄然升温。您认为,老龄化带来的产业机遇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孙洁: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发展“银发经济”、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机遇。应当看到,现在逐步到退休年龄的人文化程度更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更强,这些新特点都为发展养老产业提供了群众基础。可以说,形成养老产业的全面布局,既可以积极应对老龄化冲击,也可以拓展经济发展新蓝海。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拉动了养老机构发展,调整了养老产业结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实现了能自理者与不能自理者之间的社会共济,减轻了参保患者、家庭、护理服务的负担。这项制度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黏合剂,缓解了供需矛盾,促进了养老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护理保险大力推进居家上门服务,促进了护理服务队伍发展,社会资本投入护理服务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培训市场的繁荣,培育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照护队伍。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强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对于当前仍然更多倚赖公共投入的养老市场而言无疑具有信号意义。那么,从当前养老市场来看,如何改变养老机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利润回收周期长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的投融资渠道,让更多资源参与到养老市场?

孙洁:发展养老产业需要企业抓住机遇、积极作为,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坚持放管结合、优化行政管理,加强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切切实实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养老产业既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在房地产、医疗、养老服务人员等方面进行投资,同时也是一个收益周期较长的产业。根据这一特点,在起步阶段,政府部门可以在物业、房租、税收等方面予以补贴,特别是在融资方面予以利率优惠,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助推养老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金融时报》记者:进一步发挥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被反复提及。就在本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并决定加大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政策优惠。您如何看待社区养老模式?除税费优惠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孙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对于居家养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助餐和助浴服务已成为各地老年群体欢迎的项目,有利于实现居家—社区养老的融合发展,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基本护理需求。对此,除税费优惠外,政府还可以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提供相应的土地和服务场地。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侯卫谦 王妍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