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婷婷
“恁要问石敢当他是哪一位?给恁说吧,石敢当他是俺老乡……”今年72岁的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汶河大鼓”传承人葛业森右手手持鼓棒,左手拿着竹板,在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祝阳村的村广场上站定,表演自编自演的“汶河大鼓”《泰山石敢当》,甫一亮嗓,便引来村民阵阵掌声。
演出大多集中在下午或者晚上,每天早上,演员都会集合,将当天上演的节目排练一遍。
这是岱岳艺术团正在进行的2019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演出场景。葛业森作为岱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宣讲员,也作为岱岳艺术团的团长,他和其余25名演员,以曲艺、戏曲、歌舞的形式下乡展演自己编排的《劝人歌》《看展览》《离婚》等10余个节目。
2013年,岱岳艺术团配备了流动舞台车。演员可以在100平方米的流动舞台上演出。 孙婷婷 摄
工作人员将当天表演的节目写在后台的白板上,方便演员做准备。 孙婷婷 摄
祝阳镇祝阳村村民解桂香告诉记者,村民习惯将岱岳艺术团称呼为“老葛那伙儿”。“老葛那伙儿经常来村里表演节目,有时候不来我们村,我们就追着到邻村去看。他们表演的节目,都是老百姓身边人、身边事,贴近真实的生活,很接地气,喜剧节目让人哈哈大笑,悲剧节目让人泪流满面。我们都很喜欢这样的庄户剧团。”
自建团之初就加入团队的孙俊英告诉记者,艺术团最初没有流动舞台,9名成员每到一处,在地上铺上红地毯就开始演出。“艺术团没有专业化妆师,我们就自己动手。”孙俊英说,在葛业森的带动下,艺术团创编新节目、改良传统剧目,演出形式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展现节目效果,26名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演员,从早上8点开始集合排练。下午2点,准时赶到村广场上做前期准备工作。在100平方米的流动舞台上,26名老人将音响、道具、乐器等归置到位。“演出大约晚上9点结束,我们大多带妆开始收拾,将这些演出服、道具装箱。晚上12点回到家是常事。”孙俊英说,虽然很辛苦,但团队成员每一次站到舞台上为村民表演,状态立马回来了。
“除了以邻里关系、孝顺父母等身边人和身边事为素材之外,像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也是我创作的源泉。”葛业森介绍说,他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主演了汶河大鼓《孙子迷》,讽刺了重男轻女思想。他以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新变化为主题,创作了《老两口看新房》,颂扬了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优良传统。
剧组没有专业化妆师,服装、造型以及妆容,都是演员自己动手。 孙婷婷 摄
葛业森自编自导自演的“汶河大鼓”《泰山石敢当》,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孙婷婷 摄
葛业森说,岱岳艺术团17年坚持深入生活挖掘素材,通过各类演出与观众互动,不断改良,打磨出独具区域特色和艺术特质的精品剧目,至今创作100多个文艺作品。其中,《十八大精神放光芒》《泰山石敢当》《走亲戚》《走四方》《家和万事兴》《又到除夕》等成为岱岳艺术团常演不衰的“招牌戏”,既寓教于乐又喜闻乐见。
岱岳艺术团自成立于2002年,建团17年间,艺术团共参加各类公益性文艺演出和送文化下乡活动1760多场次,观众累计200多万人次。其中,2017年一年达到220场,2018年演出267场。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中新网
作者:孙婷婷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