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富饶的巴林草原上,有一家名闻遐迩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公司。日前,年过八旬的民间艺术家、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那仁格日勒老人告诉记者,再过几天,这家由巴林左旗民族传统协会鼎力支持的恩格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就开业一周年了。
那仁格日勒的汉语意思是阳光,所谓名如其人,老人犹如太阳一般充满朝气并且温暖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向大家展示了家族五代人代代相传的、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制作的各种蒙古族手工艺品。精湛的手艺和几代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无不让人心生敬佩、称赞不已。
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
那仁格日勒老人的父辈是名副其实的工匠。父亲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木工,耳濡目染加上对手工艺品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他从小便热衷于自己动手用树根制作小玩具。十六岁起,那仁格日勒跟随父亲学艺,开始从事修车、制作门窗、修理家具等活计。八十年代末,他发现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正在逐年减少,也就是从那时他开始着手制作勒勒车和民族手工艺品。他说,当时仿佛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召唤着他,为了能让祖先们的艺术瑰宝流传下来,给子孙后代保留完整的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物件,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钻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的艰难之路。
勒勒车、蒙古包、老式桌椅板凳、橱柜、粪筐、奶食品制作工具、鞭子、马鞍等等,这些以树根为原材料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民族艺术品摆满了老人家的客厅。据老人讲,他能做的手工艺品有六大类,这其中也包括他所收藏的物件。由于蒙古族传统物件逐年流失,他感到仅限于自己会做的这些物件是不够的,所以只要有机会有条件,他就会收藏一些如蒙古族服饰、烟袋、马头琴、四胡等物件,买来之后,他就照着样子研究学习制作。“光制作不行,还得让人知道。”他又开始奔赴各地找销路。现在,在北京、呼和浩特、锡林郭勒以及赤峰周边的校园、博物馆、寺庙、旅游景区都可以看见老人的作品。
新一代的新思路
一生都奉献给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的那仁格日勒,也把手艺和精神传给了下一代,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行业。小儿子汪玉龙在赤峰市已有自己的室内外装修公司,但他说:“父母年事已高,民族手工艺品是他们一辈子守候的物件,作为晚辈,我们绝对会保护好它,不让它流失或是被人遗忘,还要让世人更好地认识它、运用它。”为此,汪玉龙回到家乡,和爱人萨仁高娃一起为这门代代相传的手艺立起门户,创办了这家公司。“所有手工艺术作品都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还邀请了世界第一高人鲍喜顺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就是想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咱们蒙古族的手工艺术品。”肩负着几代人的期盼,整个家族在传承民族文化事业这条路上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着……
只问耕耘为未来
这些年,那仁格日勒老人陆陆续续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赤峰市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查干哈达苏木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誉证书挂满了整面墙壁。现在,八旬老人的一腔热情仍扑在非遗传承上,他认为,民族手工艺术品,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游牧生活中探索流传出来的适合自己的艺术产物,是蒙古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只要还有一份力,他就想为民族事业再做些事情。
恩格尔公司现在还是巴林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基地和赤峰学院的实习基地。周边对手工艺品感兴趣的村民都可来参观、学习和制作,公司还倾力帮助困难家庭,教授工艺并提供销售渠道,为提高当地贫困户生活质量、帮助其早日脱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巴林左旗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对恩格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给予了很大支持。巴林左旗民族事务委员会出资建立的民族博物馆,将那仁格日勒老人创作收藏的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勒勒车等一百多种优秀作品陈列在内供人参观欣赏。
那仁格日勒,这位阳光老人,以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与时俱进的新思路、只问耕耘为未来的赤诚,穿越蒙古族的历史长河,用心制作,让草原的艺术之花再一次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绽放出勃勃生机。他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表达了草原儿女的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也感动了许多向往草原、热爱草原的人们。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赤峰日报
作者:白音那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