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字鸿沟下的老人:用一次自助结账,血压都高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黄靖康 2019-04-09 10:21:50
时刻新闻
—分享—

没有电子支付享受不了折扣,不会操作App点不到饭,只靠挥手打不到车……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有一部分人却离社会越来越远——快速发展的技术,正布下一条数字鸿沟——对岸全是被边缘化、被忽视的老年人。

对他们而言,“科技改变生活”并不一定是好事,还可能是看不到头的无奈。

移动支付:难倒超市“老油条”

上午十点刚过,位于南三环外的一家盒马鲜生内,传送货物的链条,时不时传来吱吱嘎嘎的声音,提醒着顾客这里的与众不同。

超市门口处,是一排自助结账机,三五个年轻人推着购物车,熟练地刷着商品上的条码。反倒是一旁的工作人员显得有些百无聊赖。

而在自助结账机的另一侧,一头银发的徐女士正在小声咨询着什么——面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她显得有些过于拘谨,连用词都非常客气:“先生,我打听一下,没有手机能在这儿买东西吗?”

徐女士的小心翼翼,让工作人员都有些尴尬,忙不迭地介绍着超市政策:“您有没有手机都能买,不过没手机的话,就只能找咱们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了。”

盒马鲜生工作人员进一步介绍,如果徐女士有盒马鲜生App但不会移动支付,可以用现金支付,找员工代刷;但会员资格与手机App是绑定的,因为徐女士没有手机或未注册会员,超市内所有折扣均不能享受:“要不您下次带个手机来,我给您操作。”

“谢谢您了啊,我那手机装不了软件……”徐女士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冲工作人员连着道了几声谢才转身离开。

这并非是徐女士第一次来盒马鲜生,却是她第一次下定决心“问问情况”。72岁的她就住在超市附近的小区里,3个月前,听邻居说旁边开了个不错的超市,她来看过一次:“东西是不错,可逛了一圈连收款的在哪儿都没找到。”

“没有手机就不能优惠,这点儿让我们老人挺受伤,办个卡不行吗?”徐女士说自己是超市“老油条”,哪家肉好,谁家便宜都了如指掌。没想到,如今却被新技术难倒了,与她相似的老邻居挺多:“来逛了都觉得挺好,特别先进。可就是这移动支付不会弄。带现金吧,每次都得麻烦人家操作,不太好意思。”

推行无现金支付与自助结账的超市越来越多,这让徐女士有些无所适从:“我之前在永辉超市试过一次自助结账,我孩子在旁边教着,弄得我特别紧张,血压都高了。”

“现在去菜市场买菜都得刷二维码,真不适应。”就在前几天,徐女士去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菜,菜贩却说因为大家都刷卡结账,找不开零钱,徐女士感到特别受挫,“我还跟人家吵了两句,都说了不能拒绝纸币。可人家也挺无奈,现在收不上来那么多现金。”

怕被抛弃,又学不会,这种感觉让徐女士很难受——早就有专家给出了数字鸿沟的定义: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或称差距、落差)——徐女士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落到了沟的另一边:“再过两年没准连菜都不会买了,怎么办?”

网上订餐:老人遇断顿尴尬

如果说徐女士买不到菜尚属对未来的焦虑,那么80岁的陈娟则在2019年的年初,遭遇了一场午饭断顿的现实尴尬。

虽然已至耄耋之年,家住右安门附近的陈娟仍与老伴儿独立生活。身板不错的她,尚能承包家里的大小家务,唯独这每日做饭是她的一块心病。每天买菜做饭还得收拾,“别看就我们老两口,工作量挺大。”

最近这一年多,陈娟经邻居介绍,吃起了养老餐——离她家不远,有家国安社区的门店,平日里购物、洗衣乃至订饭,都能解决。

按道理讲,国安社区也需要手机App下单,不过有了门店的工作人员,每次充值、下单的操作,陈娟都请人家帮忙,点好的饭菜,则会每天定点儿送到家中:“每过几天去一次都行,人家挺热情的,点完菜还能在那坐坐歇会儿。”

点了近一年的养老餐,给陈娟省了不少心力,然而好景不长,就在2018年年底,门店传出消息,由于业务调整,附近的门店关门迁址,所有业务转移至天坛附近的店面。本来走路五分钟不到的路程,这下变成了坐车也要三四十分钟。

“人家跟我解释了,手机还能照常充值,可是我不会。”与陈娟一样被难住的,还有社区里的其他几位老人,而一些会操作智能手机的邻居,仍能继续操作下单:“人家在楼下还帮我点过几次,有人学会了,我还是弄不了。”

据国安社区工作人员解释,业务调整完毕后,养老餐充值仍能通过手机App操作,老人也可以致电门店选择具体餐食。但如果老人不会手机充值步骤,仅靠电话无法操作。对于业务调整后,门店减少带来的不便,工作人员也予以了默认:“老人可以让孩子帮忙充值,然后打电话订餐就可以。”

眼看着到手的便利成了负担,陈娟颇为失落,“谁让咱不会呢”。

“会不会手机,现在差别真挺大的。”陈娟坦言不会互联网的新应用,生活质量已慢慢与别人拉开差距。在线上服务琳琅满目、日渐丰富的同时,许多曾经的线下门店纷纷转型线上,除了订餐,家政、购物等一些服务亦是如此。这让老年人面临着不会订,甚至不知道从哪儿订的尴尬:“原来胡同里有好几个家政,现在只剩一个了。经常看到邻居约小时工来收拾屋子,我问过年轻人从哪儿订的,人家说过什么‘帮’,我都听不懂。”

“希望不要什么都一下子换到网上,老法子也留一留。”陈娟建议,类似老年餐、家政服务一类老年人需求较多的服务,应在加入“互联网+”大军的同时,也保留一些传统渠道,例如电话订餐、实体家政服务,至少在周边的居委会等机构中留有接口,“指着老人们都学会上网不太现实,哪怕实体贵一点都行。”

互联金融:柜台取款遭白眼

享受不了折扣、不会网络订餐,除了这些物质上的差距,数字鸿沟之下,老人们还会时不时受到“精神层面”的打击。

“每次去银行取钱,少不得挨几个白眼。”武先生每个月底都会雷打不动地去趟银行,取养老金的同时,还会打听打听最近发售的银行理财。73岁的他,并非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时微信聊的挺顺畅,唯独这手机银行,他一直没有玩转。

“不是学不会,是觉得钱的事弄错了麻烦,还是柜台办比较踏实。”因为还要询问理财,武先生每次在柜台操作的时间较长,常常引发等待者的不满:“尤其是年轻人,一看我问半天就取一千块,白眼就甩过来了。”

而每次走进银行,眼看着自助机器越来越多,窗口越来越少,他就多了几分抵触:“一问什么,人家就说您可以手机操作,感觉我们老人就不应该买理财似的。”

然而金融产品日渐丰富,尤其是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种类繁多,柜台介绍无法比拟网络浏览亦是现实。在受访老年人眼中,传统业务的处理方式,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踏实”。这也是新老两代人,观念上的鸿沟。

实际上,白眼到底是现实嘲讽还是“自作多情”,武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还是坚称曾亲耳听到后来者说“这么点钱还在柜台取”。

武先生的心态,在老人中并不鲜见——一面是犹疑在现代技术与传统观念的罅隙间,一面则是面对新事物的焦虑与自卑感——学不会的背后,往往还有不敢学,不愿问。在受访老年人中,“不好意思”、“怕麻烦人家”等成为主流心态:“别说手机银行了,业主群聊天我都不愿意参与。转几篇文章就有小年轻的讽刺你了,什么谣言吧,你又不懂了吧,看着心里烦。”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黄靖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