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在全国推广“时间银行”,助力互助养老。对此,民政部答复称,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突破,建立能够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2月28日《南方都市报》)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而许多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老“时间银行”能够让许多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获得帮助。
养老“时间银行”,本质上是一种民间互助的循环服务模式,由于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欠缺等原因,互助养老成为养老方式的重要补充,而“时间银行”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因而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其“市场”也是相当庞大的,其“潜力”也是无穷的。
推行养老“时间银行”,需要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其一,法律支持的问题。2017年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如实记录志愿者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等信息;同年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通知》,明确要求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为依据,完善志愿者评价与激励回馈制度等;同时,民政部答复称还将尽快推动出台《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为广大志愿者依法享受相关激励保障制度,特别是健全养老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为社会大众老年后享受相关志愿服务奠定制度基础”;其二,技术保障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试点,在技术上基本上没有多少障碍;其三,本土化特点的问题。每一个地方的养老互助有自己的特点,更有地域特色,这需要给予肯定,更要扎根于地方;其四,全国通用的问题。近来,老人全国流动很大,如果养老“时间银行”不能全国通用,势必会有打击不少人的积极性;其五,解决民众认可的问题。当下,民众对于养老“时间银行”不太了解,认可度低,这需要通过宣传等方式加经推行。
不可否认,养老“时间银行”虽然流行于国外,但在国外,也发展得并不太好,许多人认为养老“时间银行”只是看起来很美,在国内未必适用,也有许多人对养老“时间银行”并不看好,毫无疑问,养老“时间银行”的发展壮大不太可能像银行那样发展得迅猛,它的发展会有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现行的养老“时间银行”实践来看,不难发现,至今我国“时间银行”形成了以社区为主导、地方政府为依托和政策为支撑的本土化模式,“时间银行”紧密服务社区建设,并形成“结对子”等特色做法。这是最具特色的养老“时间银行”,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养老“时间银行”。
养老“时间银行”的推行,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从政策、法律、技术等方面努力,让更多的人拥有养老“时间银行”的“银行卡”,享受互助养老的乐趣。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军荣
编辑:黄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