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援越老兵自述:难忘的记忆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蔚凡 编辑:周娜 2018-12-19 11:02:14
时刻新闻
—分享—

  □快乐老人大学黄土岭校区学员  杨蔚凡

  1965年9月25日,一列军用列车从云南省开远车站开出,由北向南风驰电掣地行驶在祖国南疆崇山峻岭的铁道线上,远山、近树、农舍从车门掠过,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专列抵达云南边疆小城——河口。

  在悠扬汽笛声中,列车缓缓驶进车站,从车门走下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头戴越式军帽,身穿浅蓝色衣服,背着被包,携带各种轻重武器,说明他们去执行重要的任务。在一阵阵匆匆地奔跑声后,指挥员整理队伍迅速带出车站,大路旁停着经过严密伪装的一长溜汽车,具有高昂士气的战士们怀抱武器端坐在背包上,气氛凝重。从河口向西南是越南老街,就是著名的红河大桥,此时此刻,从河口到红河大桥军车隆隆,车队井然有序通过连接越南的红河大桥,轰鸣声响彻夜空,亲临其境,热血沸腾,通过灯火管制的越南老衔,车队钻入夜色中,执照指挥部统一部署进入各个地区。

  这支进入越南老衔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师61团的先遣部队,这支部队一个月前还在河北省涞水县执行修建北京到山西省原平战备铁路。1964年8月5日,美国约翰逊政府借口越南舰艇攻击美国军舰,出动飞机轰炸越南北方,将战争进一步升级。越南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派遣优秀子弟兵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受党和人民派遣,这支部队番号改为: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第33大队,肩负走出国门支援越南人民的使命,我是27分队15班的班长。

  军情重大,驻地涞水县形各庄群众及当地领导为我们这些上战场的干部战士开了欢送会。老区人民热情地为我们披红戴花、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桌上摆满了核桃、花生、香烟。部队从河北涞水县日夜兼程,经河南、河北、湖南、广西、贵州,经过几天几夜的闷罐火车,进云南省草坝,住进一个部队营房,我们去时,早已人去楼空,出国前的工作紧张地进行。学习出国人员八大守则、防空作战知识、越南民俗民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出国人员一律换上浅蓝色的衣服,越南军帽,把自己的军服和多余用品整齐地包起来,各自写上部队番号及本人姓名,家庭通讯地址,放在国内留守处,人民币兑换成军用代金券。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奔赴血与火的战场。

  车厢被蓬布盖的很严实,透过缝隙看到夜色中河口灯火辉煌、璀璨的灯光勾划出了城市的轮廓,红河水在灯光辉映下泛着光亮,当河口消失在视野后,战友们互相提醒,记住今天我们秘密地走出国门奔赴援越抗美战场。当生活篇章翻开新的一页时,我们怎能不铬记在心呢!汽车在简易崎岖的八号公路颠簸行驶,车队驶离老街八公里后停下,为了防止敌机轰炸,队伍拉开距离,顺着路在不平的公路徒步前进。两名越南军人带着马灯,摇摇晃晃的马灯摇曳着昏黄的灯光在队伍前面带路,星星在无际的天空眨着眼睛,沿途是黑黝黝的山、树林、村寨、河流。周围很静,只有河流上的水车吱呀声,草丛里的昆虫声,远处树林里不时传来野兽嚎叫声组成了一支异国交响曲。浮在天上的月亮透过云层投下暗淡的光,给了这队中国士兵极大的好处。疲于一天行军的战士们汗流浃背,汗水浸湿了衣服,仍然带着武器、干粮,精神抖擞地赶路。下半夜,27分队的先遣班终于到达目的地,越南老街省芒康县板南贡。

  队伍在山脚停下,住在用树木、竹子搭建的简易房子,床是在地上埋几根木头桩,上面铺上木板的通铺。越南军人安排我们住宿后,非常疲惫的我很快入睡,哨兵突然我和叫醒,急促地说:“班长,有情况”。我睁开惺松双眼,手拿冲锋枪跑到门外,星星渐渐稀落,天还未亮,丛林中视线不好,传来时高时低的声音,我提上冲锋枪,一边弯腰低姿前进,一边观察向前,蹲在土丘旁,捡起石头朝前投去,朦胧中发现是一头水牛。越南人在牛脖子上系着一个竹筒,牛一晃动便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以便主人循声找牛。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援越抗美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援越部队由铁道、高炮、防空、交通、后勤等部队32万多人组成。虽然我只是这支大军中的普通一兵。但1965年9月25日这一天的经历,却成了我一辈子难忘的回忆。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蔚凡

编辑:周娜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18/12/19/45421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