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有所用,老年毕业生也要有去处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上润 2018-08-21 10:09:54
时刻新闻
—分享—

不少老年大学的学员都希望能将所学服务于社会。

  在老年大学学习十几年不愿毕业,学了十几个专业拿了很多毕业证还不想离校……在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屡屡上演的同时,诸如此类的“留级生”现象也时常见诸报端,并引发是否占用公共资源的争议。实际上,如何像成人教育一样,能让老年人在所有所得后能步入社会学以致用,正是当前老年教育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报记者鲍杰)

  现象有学校“留级生”占八成

  尽管屡遭学校“劝退”,但河南郑州79岁的刘弟仍舍不得离开老年大学。1995年,刘弟从单位退休,加入“研究孙”大军。孙女上初中后,空闲下来的她想重拾起年轻时的朗诵梦想。2013年,刘弟进入河南省老年艺术大学朗诵班学习,这里不仅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学校还不定期邀请朗诵名家前来指导,这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

  学了两年后,学校劝刘弟毕业,或者改学其他课程,可她感觉这才刚得要领,怎么就让毕业了?再说,其他课程她也不感兴趣。她和另外几位不愿毕业的同学找到校长,表示可以旁听,但为了给新学员腾出名额,他们的请求并未得到同意。无奈,刘弟之后只好转投河南省老干部朗诵艺术学会、大河涛声诗社等处学习朗诵。“我也没什么别的爱好,又不能成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要是不去上课,回到家都找不到说话的伴。”

  在各地老年大学,像刘弟一样愿意“留级”的并不在少数,只要学校不强制毕业,这些老学员大多乐此不疲。此前媒体曾报道,山西老年大学将近5000名学员中,“留级”老学员占80%以上,最长的上了20多年,其他普遍都是五六年。而在江苏常州天宁区老年大学锡剧班,还发生过一个班20多个学员集体“留级”事件,这些老学员在学完5年课程后又重新从基础班学起。

  疑惑学了有什么用毕业能干啥

  江苏扬州市70岁的薛少梅10年前就在当地入读老年大学,为了不离校,至今她已重复报名多次,其中不乏一些反复学习的课程。但多年来,薛少梅风雨无阻,几乎没落下过一节课。

  薛少梅曾想将老伴也发展成老年大学的一员,不料遭到拒绝。“他(老伴)对此有很大意见,说学来学去都是些旧东西,认为我生活重心不在家庭而在学校,忽视了他。”薛少梅说,有一次她正在学校排练演唱,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下课时才发现老伴打了十几通电话。她赶紧回拨过去,这才知道老伴意外摔倒,急于找她。

  “用老伴的话说,就算我唱歌唱得再好,如果他摔瘫痪了,唱歌也帮不到他。”薛少梅说,老伴的这番话让她难过又迷茫,但她也确实觉得,自己过去学的一些课程确实大多是出于修身养性,除此以外“没什么用”。“都说学以致用,可我现在学的东西,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并不觉得在生活中有多少实际价值。”

  福建福州65岁的王国涛也有类似的感触。从2011年至今,他先后在老年大学学了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照片处理、音乐欣赏、微电影等课程。因为年龄不算太大,他曾想着在毕业后利用学到的知识再搞点“副业”,但现实并非想象中的容易。

  “我曾经想叫上几个老年大学的同学成立一个影音工作室,但打听一圈下来发现,哪怕是提供免费服务,愿意找我们的也微乎其微。说白了,就是嫌我们太老做不来。”这给王国涛泼了一瓢冷水,他干脆打消了毕业离校的念头。“待在老年大学,至少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我们‘专业人士’还能帮忙拍照、摄像、后期处理,真毕业了就有劲无处使,只会闲得慌。”他说。

  幸运学特色课程实现创业梦想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老年大学的“留级”现象其实主要集中在声乐、舞蹈、书画等娱乐艺术类课程中,这不仅与老年大学课程设置中实用技能类专业本身较少有关,也跟娱乐艺术类课程相对来说更易形成“圈子”文化有关。不少老人顾及毕业后缺乏新的施展才艺的渠道,宁可固守在老年大学现有的“圈子”中。

  今年6月,辽宁省政府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老年大学生活”指明了方向。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也有一些老年大学通过开设特色课程,提升学员实用技能,为他们毕业后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

  福建厦门市同安区老年大学于2006年开设中草药课,在内容上除了教授基础的中草药知识,还将药膳配制烹饪融入其中。68岁的叶湘庆通过学习掌握了四时养生知识,以及有辅助疗效的药膳配制烹饪等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自研了一套养生药膳食谱。从老年大学毕业后,叶湘庆迎合乡村旅游热潮,在郊区开办了一家“特色药膳”餐馆,在当地颇受欢迎。

  辽宁沈阳兴顺街道神瑞社区老年大学,则针对掌握了一定技能的低龄老年学员,专门开设了创业课程,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引。据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使学员实现自主创业梦想,同时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社区邀请专家开办了为期12学时的“中老年人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讲座,教授相关创业技能。

  该社区70岁的李生广3年前从老年大学摄影班毕业,一度也纠结于要不要“留级”再从头学起。最终,学校开设的创业技能培训课为他指明了方向,他决定利用所长开办一家摄影工作室。“老师就如何找到业务渠道、签订合同、避免商业骗局等课题进行了专题指导,这让我能放心大胆去干。”李生广说,他在自家车库开办了摄影摄像工作室,虽然盈利不多,但让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做这一行要跟很多人去打交道,要处理很多事情,这让我不与社会脱节”。

  尝试多层次解决老年学员“出路”

  事实上,也有一些老年大学在尝试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通盘考虑学员的“出路”问题。四川省老年大学副校长袁慧波说,为避免出现学员毕业“无处可去”的尴尬,该校专门成立了银龄助教志愿者服务团、书画院、艺术团三个社团组织,邀请优秀毕业学员加入其中,为学员们提供发挥特长的舞台。

  据介绍,该校的银龄助教志愿者服务团为学校新开设的分校培养了一部分师资力量,书画院为该校对书画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员毕业后提供了交流和成长平台,而艺术团则通过与社区合作,为社区及其他老年文艺团队培育了大量的文艺骨干。不仅如此,该校还新成立了“老年微创孵化室”,为那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小发明创造的学员提供帮助,协助他们孵化微创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天府老年大学则依托高校资源,课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四类。考虑到学员毕业后的生活,该校与所在的成华区龙潭街道等社区合作,共同探索了一条针对低龄老年人的“职业培养”之道,使50多岁的学员可以在老年大学接受社工、护理等专业的职业化培训,毕业后既能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再就业”,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居家照护。

  56岁的魏会兰就是该校首期养老护理班的学员之一,经过今年上半年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她现在独自照顾88岁的母亲已经得心应手。她还告诉记者,已有社区通过天府老年大学的社工专家库向她发出邀请,一旦签约为其他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她还能获得补助补贴家用。

  声音应打造更多老年教育实践平台

  在华东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社会教育学博士马丽华看来,我国当前的老年教育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颇为滞后。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摆脱老龄化社会困境的重要方法,也是老年人的自身需求。通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自豪感和价值感,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质量。但我国缺乏保障退休老人能从事各种有偿及义务工作的相关法律、服务,也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再就业岗位、渠道、平台、培训。

  四川省老龄办副主任苏章辉指出,老年教育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影响学员,要实现学员进出的流动性,让学员学到知识后有用武之地,就需要在课程的娱乐性和技能性之间做出一定的妥协,但如何实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又是老年教育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同时,为了让更多老年学员“走出去”,苏章辉认为,政府和社会应为老年大学学员提供更多实践和创业的渠道,如社区为老年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服务岗位,涉老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实践岗位,并为有专业技能的老年大学学员提供工作机会。政府也要为老年创业者制定相关政策,在引导创业的同时帮助其降低创业风险。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黄上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