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0多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永发揣着500万的拆迁款,想存银行。但没想到,却在“穿着银行服装的工作人员”及银行行长的言语及利益引导下,买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理财保险产品。历经千辛万苦,甚至以命维权,近日,王永发终于向银行和保险公司要回了本金与此前约定的利息。(3月26日《经济参考报》)
明明想存款,却买了保险,老人王永发的遭遇并非个例。类似“保单变存单”的故事,曾在国内不少地方上演。
梳理这类案件,白纸黑字的协议,往往成了当事人“自愿办理”的证明,让他们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以王永发老人为例,若非以命相搏,能否拿回500万依旧是未知数。而从媒体的报道更可以看出,银行和保险公司虽然退回了本金与利息,但仍然颇有不满,声称王永发是在“诈骗”,因为“已经事先告知其购买的是保险产品”。
这一争议的核心是,消费者胡搅蛮缠,金融机构不应承担全部责任。但事实上,即便消费者存在过错,但只要金融机构也存在过错,后者就应承担更大甚至全部的责任。
众所周知,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前者往往难以识别各种金融条款、规则背后的漏洞和陷阱。同时,相比强大的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也不在一个量级上。因此,有必要让金融机构承担更多的责任,倒逼他们遵法守规经营,维护弱势消费者的权益。
回到王永发老人一案来看,抛开银行方面或直接或间接的误导不谈,其违规行为是不容否认的存在。银监会早于2011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但是,涉事银行却任由保险销售人员在大厅内推销。
退回本金和利息,应该只是第一步,远远不够。从维护银监会《通知》的权威性出发,相关部门有必要依法依规对涉事金融机构予以处罚。同时,不妨遵循上述思路,让强势的金融机构承担更多责任,以此为原则进行积极探索实践。
文/张隐曜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隐曜
编辑:周娜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18/03/27/454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