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结伴养老,文化抱团更走心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王宇 编辑:周娜 2018-03-19 11:31:21
时刻新闻
—分享—

  社区“时间银行”难支取对等服务,邻里互助低龄老人长期付出难坚持……当互助抱团养老遭遇现实困难被唱衰时,一种“文化抱团”养老模式在社区邻里、同一群体中冒了出来。与单纯的互助抱团相比,这种模式,因为有着兴趣、文化活动等作为基础,成员之间关系更为稳固,路子也走得长久。

  朗诵团一起读书一起过节

  浙江嘉兴63岁的韩谷雨是各种互助抱团模式的尝试者。两年前,她和模特队队友去乡下租房互助养老,没到1个月就吵翻了,“住一起矛盾多,为点小钱计较”。

  去年初,她还报名参加了街道的“时间银行”,之前说有需要时能申请服务,可当她2月份因病要去医院时,却没人前来帮她。最后,她给朗诵团的一位团友发了信息,团友在20分钟内匆忙赶到了她家。“她陪我去医院,给我拿药倒水。”朗诵团只有19位成员,都是住附近的空巢父母。平时成员们推荐好书朗诵经典,大家凑钱买投影设备,一起围坐看电影。再后来,活动内容变得更丰富,大家约着一起看话剧看音乐会,“我之前对这些一窍不通,跟着他们长了见识”。

  今年春节,朗诵团有3位成员独自过年,韩谷雨提前邀请他们到自家吃团圆饭,“晚上,我们到楼下放烟花,有位团员突然对着天空大喊,‘儿子,新年快乐’,我们以为她会伤心哭泣,可她转过身笑得很开心,‘感谢你们,我敢一个人在家过年了’”。

  知青众筹写书住“集体宿舍”

  江苏省徐州市知青艺术团从去年建团开始,便确立以“文化养老”为基础开展活动。在团长蔺菡看来,有的知青群体常组织旅游,不乏有人从中谋利;有人办了实业,经常拉着知青们去光顾,这样的“抱团”有名无实。蔺菡和知青们的“文化养老”则不一样,200多名团员分为模特、萨克斯等几个组,与其他艺术团不同的是,他们还有一个十几个人组成的写作组,2017年9月出了第一本书——35万字的《知青的故事》,“这本书是通过众筹出版的,印了2000本”。

  因为有集体文化活动的熏陶,知青们的奉献精神再度被点燃。吴明珠等人在山东乳山买了房子,他们买了很多双层床放在卧室,艺术团的成员轮流前往度假,他们一起住上下铺,一起买菜做饭,一起去看海游泳,好像又回到了集体生活年代。

  团员们已在精神上抱团。有一次,团员郑巧玲参加排练后因车祸导致骨折,团员们自发报名轮流值班,三人一组前去照顾。

  抱团需要营造“圈子文化”

  在蔺菡看来,比起一般的结伴养老,文化抱团要求更多,“一定是能聊得来、玩得来的人才适合”。蔺菡说,知青艺术团虽然都是认识几十年的朋友,但后来都各自发展,如不靠各种文化活动再度磨合,不去寻找一些共同奋斗的东西,也会“貌合神离”。

  “我们在一起是朋友,不是邻里帮助和被助的关系。”韩谷雨说,结伴不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活。

  “抱团后需要营造出‘圈子文化’。”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看来,除了参加文艺团队,相约培养新的爱好、一起做义工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最好是在抱团期间,不定期地设定共同目标,大家一起去完成。比如参加一次比赛,一起写一本书等。”(本报记者王宇)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王宇

编辑:周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