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因此,养生也要开始做好保养阴气的准备。
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因此,立秋之后这段时间,天气依然以闷热为主,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体感会比较闷热、燥热,会让人烦躁,火气变大,所以就有了“热死牛”的说法。那么,这个时节还有哪些特点,中老年人群日常起居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从饮食、起居、运动、保健等方面给读者支招。
饮食:养肺润燥,少辛增酸
立秋后,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可多食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
秋天干燥,人体容易缺水,易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多食银耳、梨、芝麻、蜂蜜、乳制品等。
立秋后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缠绵,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此时并非贴秋膘的好时机,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反而会增加脾胃负担。可多食豆类、菌类等富含高蛋白的素食。
起居:早卧早起清肺气
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阴精之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即遵循“收、藏”的养生原则。
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在秋季,人们应早睡早起,作息与鸡群同步。一般来说,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6点至8点起床比较合适。
此外,立秋后暑热未尽,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热、夜间凉爽。阳虚体质者晚上睡觉时使用空调易出现头痛、身乏、腹泻等症状,因此,睡眠时要注意保暖防凉。
运动:加强锻炼活动筋骨
经过漫长的炎夏酷暑,人体耗散了大量的精血元气,立秋以后,人体处于虚空松弛之态而表现为“秋乏”。运动以舒缓柔和为佳,防汗出伤阴,阳气随之而耗。
《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shěn)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
秋季坚持此功,可补虚益损、调畅气机,改善口苦、善太息(常叹气)、心胁痛不能反侧等不适。
保健:按摩穴位“补土生金”
立秋节气穴位保健以“补土生金”为原则,可以通过按摩阴陵穴和足三里穴来保健。
阴陵泉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腹泻、呕吐、中风、水肿、失眠等病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等。
此外,秋季容易出现悲伤情绪。按摩太冲穴可以疏肝解郁,平息内火。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为肝经的原穴,肝为“将军之官”,主怒。
防病:重点人群护好呼吸道
立秋后昼夜温差会逐渐增大,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受凉,引发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
由于天气变凉,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变化明显,血管收缩直接影响血液供应,容易诱发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患。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陈安妮 鲍杰
编辑:武维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742/63/1300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