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诗,成立诗社,每年出诗集。这是自2005年以来,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龙洞村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事。他们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当作写诗素材,有感而发。1月3日,记者走进龙洞村目睹了这一景象。
渊源:吟诗是村俗 趁新农村建设成立诗社
墙上贴着自作的对联,桌子上摞满了书籍,笔墨砚整齐摆放……1月3日,这是记者在张运东家看到的一幕。他说,在龙洞村,这近乎成为每户的标配。
龙洞村地处长沙市岳麓区西南边缘,全村有70%的人姓张,按族谱记载,他们系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后裔。吸麓山文气,承张公文风,村民们晨耕暮读,至今仍保留着吟诗作对的传统习俗。
2005年,龙洞村兴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风潮,作为龙洞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会长,张运东牵头组建了诗社,并当选为诗社首任社长,“最初叫诗联小组,有成员20多人。”张运东介绍,2014年,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龙洞诗社正式注册成立。
“一开始我们只是办墙报,每月把大家写的诗稿贴在墙上,供人阅读。” 张运东说,为了激发村民写诗的积极性,大家萌生了要出诗集的想法,他便跑到村支两委寻求支持,“村里听说后很重视,同意出资出诗集。”
2005年,龙洞村第一期诗集面世,共收录各类诗词190余首,诗集取名“新村之歌”,意在歌颂新农村建设。此后,诗社每年都会出一本诗集。“每年5月发布主题、征集作品,再用两个月时间校对、编辑、打印,最后于重阳节召集诗友开会,发布诗集。”张运东介绍,今年10月,第十六期诗集正式发布。
故事: 写诗可享快感,可提升修养
“写诗对我来说就一种爱好,有一种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快感。”72岁的夏启宇说,几年前,村里一位96岁的老人去世,他前去悼念,即兴做了一首诗:一树独红,九六逐年争百岁;万山皆白,三冬绝粒悼高堂。“当时正值大雪纷飞,而逝者屋前有一树茶花独开。”
夏启宇是当年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1968年毕业后回村里当过会计,做过水电工,后来还开过饭店,干过豆制品加工。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的诗更接地气,一首“劝笑歌”读起来令人轻松愉悦,又句句饱含哲理。诗社成立之初,夏启宇便是成员之一,如今他已是龙洞诗社的主编,也是湖南省、长沙市等诗词协会会员,及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目前已将自己200多首诗作汇编成集《悠然居竹韵》。
“那时每天骑单车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邀请村民积极加入诗社、投稿。”76岁的老社长张运东回忆起诗社刚成立那会儿,仍激动不已。80后的张国良就是这样成为了诗社一员。
“无论多忙,我都会抽时间写诗。”张国良长期在外省工作,自2008年国庆节回家时加入诗社,每年都向诗社投稿,一有时间就回来与诗友相聚,交流诗词心得,探讨诗社发展。“写诗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修养提升的途径。”张国良说,生活中的事、人、物都可能成为他的素材,大到国家政策,小到鸟兽萤虫。
“当时主要是为了丰富村里老年人的生活,如今80后,90后都踊跃加入。”2015年接任社长之职的张新国介绍,如今诗社成员已发展至130多人,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80多岁。
影响:写诗的人多了,打麻将的少了
如今在龙洞村,每逢红白喜事,都有诗社的人前来贺诗、作挽联。村道修成,他们送上“鹧鸪天”:“昔日泥沙路况差,而今坦途进农家。莺起舞,浪飞花,和谐乐曲奏笙笳。”老人80岁大寿,他们唱和:“一身朝气,七十年前,伙伴门头呼小子。满鬓霜花,八旬而后,孙曾堂上唤阿公。”
年初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开辟专栏,赞扬白衣战士、宣传防疫知识。中国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他们缅怀:“碧血凝成青史泪,英名长伴警钟鸣。”
“村里写诗的越来越多了,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了。” 张新国向记者介绍,今年龙洞诗社主导编写了《龙洞村村规民约》,新农村的新风尚都融入了简短的诗歌中,“村里还被授予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20多个省市区荣誉称号。”
春节要到了,张新国又要组织诗社开展送春联的事了,另外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要提前准备了。”张新国告诉记者,下阶段,他们将在村部的支持下开办“诗歌班”,让更多人爱诗、学诗、写诗。
编辑:黄靖康
作者:胡锐 贺喜迎
来源:三湘都市报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01/04/880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