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如何建立积极心态

2020-05-27 15:00:00 红网
作者:黄诗韵 刘惠 编辑:黄靖康
字号: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为数众多的农村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成为“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收入主要来自种地、打零工、以前的储蓄等,其他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社会低保和养老金、子女的供给、亲友的资助等等。并且,随着年龄增大,留守老人就越依赖社会性救助和子女的供养。这些收入都比较低,除去日常开销、人情往来、药物医疗等费用,常常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同时,留守老人也同样面临着年龄渐长、身体每况愈下、缺钱治病所以小病挨大病拖等情况。

身体的不适、金钱的缺乏,再加上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一年难得回家几次,很难与老人团聚,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那么“留守老人”如何缓解心理问题,建立积极心态呢?专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应重建认知。

留守老人要重建认知,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老年观”。要正视自己的生活现状,接纳自己生理上逐渐衰老的事实。在生活事件的应对上,不给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量力而行,不过于争强好胜,这样就相应地减少了失败带来的痛苦和压抑;同时要意识到自己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逐渐减弱的现状,坦然地接受新的社会角色。以欣喜的态度接受儿女成长的事实,体验儿女与自己共同承担家庭重担后的欣慰,分享儿女成功融入新生活后的喜悦,享受儿女给与的生活的改善,通过体验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快乐相应地淡化自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另一方面,应积极行动。

要想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在活动中增加幸福体验,避免失落与孤独的负性情绪。农村留守老人只有积极行动、创造条件调节生活,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克服消极情绪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重塑心理健康。

例如,留守老人可以适当追求经济独立。经济独立不仅能减轻儿女经济负担,在儿女遇到经济问题时还能给予援助,强化自我价值,减少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冲突,增加亲情。因此,留守老人应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地参加劳动,既能在劳动中感受生命欣欣向荣的活力,同时又转移了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体验成就感、达到释放心理压力的作用。同时,留守老人也可以积极学习,培养兴趣爱好。比如棋类扑克、老年体操、太极之类,也可以养些花鸟鱼草或小动物调节一下生活的情趣。新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愉悦自身,还可以同老朋友交流、学习,同时增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随着交往数量的增多、质量的增高,生活更丰富也更有乐趣。通过丰富的活动增加生活的乐趣,减少儿女远离带来的寂寞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