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暑期研学游逐渐升温,似乎已成为很多中小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不过,其含金量一直广受诟病,“游多学少”更是让很多家长感慨“背离初衷”。
与此同时,在中老年群体中,也兴起了一股研学游的风潮。相较而言,银发族的研学游讲究精打细算,过程也显得更货真价实。随着游学者们的不断摸索,一大批有内涵、有创意的研学项目正在被开发,他们将研学游玩出了各种新花样。
异地研学,花费少收获多
研学游的过程中,银发族更看重能否学到真东西。
从2018年至今,湖南邵阳69岁的陈长庚已参与过多次研学游。陈长庚加入了当地的书法协会,这两年,书法协会联合当地的老年大学推出了研学游。去年5月,陈长庚参加了去安徽的研学游,除了游览黄山外,研学队伍还去了安徽宣城,参观了宣纸博物馆,了解宣纸的制作工艺,并参观了手工毛笔制作基地。在基地,每个学员都亲自体验了手工毛笔制作:拔狼毫、狼尾去脂、去除杂毛……用惯了毛笔的陈长庚亲手为自己做了一支毛笔,直呼过瘾,“整趟行程花费仅千元左右,既游览了名山大川,又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江苏无锡67岁的陆传海也发现,这两年接待来研学游的亲友团变多了,“大家走马观花看完山水后,都要求去体验无锡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在一次次陪游过程中,陆传海熟悉了家乡及周边的手捏泥人、竹刻刺绣的体验点,“喜欢戏剧的朋友还找到锡剧师傅,花时间学习了山歌小调、弹词等”。
环游高校,为青春圆梦
环游高校,也成为一种新时尚。浙江绍兴68岁的冯辉退休后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些年,他到很多高校蹭过课。冯辉说,自己有4个兄弟姐妹,作为家中长子,成绩优异的他无奈放弃了大学梦。从2013年起,冯辉开始全国旅游,每到一座城市,他都要去参观当地的高校,“走在校园里,与年轻学子一起交流学习与梦想,感觉回到了青春时代”。
上海71岁的谭静玲开启了海外研学游。谭静玲的独生女儿定居在英国,前几年,她去探亲的时候了解到,英国的很多高校对“银发学生”开放,她费了一番功夫才申请到了旁听名额。因为英语水平还不够,她不得不带上录音笔去上绘画课,“很多年轻孩子教我油画技巧,那时候没有留学条件,现在也算圆梦了”。
跨省交流,互动中提高
一些文艺团体也以跨省交流切磋为目的,开发了“研学游”项目。
在58岁的上海市俏佳人艺术团团长王杰看来,通过举办一些跨省活动,也能汲取丰富的文化养料。王杰负责的艺术团人才辈出,从2014年至今,他们每年都会去全国各个城市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她都会主动留存其他队长、团长的联系方式。比赛完后,王杰都会热情地邀请各个团队来上海联谊,“我们邀请他们来上海旅游、交流才艺,他们在上海的吃喝玩乐,都由我们艺术团做东请客。到今年,我们已经接待了十多支队伍”。
当然,有来就有往。王杰的艺术团也经常被邀请去各地联谊、学习。2018年,艺术团被邀请到山东曲阜,交流表演完后,东道主还邀请他们去孔庙参加研学,体验手抄论语、投壶等传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