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银龄奥斯卡”上海市老年人微电影颁奖典礼举行,现场揭晓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女主角奖等奖项。黄昏恋、万能药、请保姆……获奖电影拍的都是当下老龄社会的热点和痛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电影都是老年人自编、自导、自演的。25日,记者对一些电影的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大家纷纷反映,拍摄这些影片,一来为了展现老年群体的不同形象,二来也能对大众有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跟专业导演学拍电影
微电影《我是吴爱民》斩获最佳影片奖。69岁的杨广琪是该片的导演,他介绍,大家为了拍好电影,积极跟专业导演、资深从业者学习。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开始,上海市发起了“银龄奥斯卡”老年人微电影培训计划,鼓励老年人用电影来展示才华、参与社会等。上海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陈然是该计划的发起人之一,她在工作中发现,不少老年朋友对流行的微电影等技术形式很感兴趣,却缺乏学习途径和渠道。培训启动后,原本计划招收的60个名额被“秒杀”,很多老人当起了“插班生”。培训中,老人们从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素材等学起,劲头十足。
因为有切身体会,老人们能很敏锐地捕捉和反映社会热点,比如在《我要结婚》中,想要再婚的老人无奈地与打着小算盘的子女周旋,刻画了很多老人面临的现实难题。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叶田看了这些电影后表示,老年人对社会细致的观察、对身边人和事的包容令人感动。
再现“无需让座”的群体形象
“演员们”也想利用这次机会为群体发声。在电影《我是吴爱民》中,吴爱民是一名电影放映员。退休后,他每周都会有一天乘上从市区开往金山的公交车,赶往当地的老电影沙龙义务为农村老人放映老电影。很多次,公交车上的年轻乘客起身给他让座,吴爱民总是指着胸前挂着的“无需让座”的牌子婉言谢绝。电影中,吴爱民感慨地说:“网上言论说老人为了抢座‘上车林黛玉、下车方世玉’。我挂上‘无需让座’的牌子,是因为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很大,生活上的压力也比我们那时大得多,所以我理解年轻人,也希望年轻人对老年人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
“吴爱民”的原型正是今年6月被网友称为“硬核大爷”的大连老人刘增盛,他颈挂“无需让座”的吊牌,每天从大连换乘两次地铁和一次公交车赶往旅顺,为当地居民免费放映电影。
“只想用所学来服务社会”
“我们只想用所学来服务社会。”72岁的莫文君是电影《亲情》的主创人员,此前,他曾在社区学堂学习过视频拍摄。他发现,学点东西就能为社会出力,“有家单位曾委托专业机构拍摄宣传视频,花费不菲效果还不好,我们的团队自告奋勇帮忙拍摄,拍摄的短片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此次,莫文君参与创作的《亲情》取材于主创人员李胜美的亲身经历,该片讲述了新老人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不忘照顾家中高龄长辈的孝道故事,“我们想呼吁大众重视孝道”。
75岁的苗莉英是《父亲的牵挂》的编剧。她介绍,该片是根据网络小说《天堂的爱》改编而来,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看到了很多老人去世后子女为争抢遗产而对簿公堂的案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和睦相处,互相扶持地走过人生路。这就是我们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大家的。”(本报记者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