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人编斗笠70年 材料细如发丝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瞿宏伦 编辑:周娜 2018-12-04 11:39:28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条劈成细丝。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子切分为两半。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子打磨平整。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将竹子锯成两段。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在山间砍伐竹子。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编织斗笠。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编织斗笠。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12月3日,宋尔凤老人展示已经编织完成的斗笠。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1940年出生的宋尔凤老人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红旗村“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开始学习斗笠制作,现年78岁的她依旧坚持用“细如发丝”的竹子编织斗笠。“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条“+”,添加“老年”页卡,即可每天获得最新养老资讯、产业动态、人物风采以及精彩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瞿宏伦

编辑:周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