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6旬爹爹成“红色收藏第一人”

来源:红网 作者:周娜 编辑:黄上润 2018-05-19 13:55:12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红色第一馆”——湖南红色档案馆。

傅伯瑜讲述日本入侵湖南的历史。

  □记者 周娜

  5月的长沙,已经有了入夏的酷热味道。顶着日头的炙烤,刚“巡视”完展厅的傅伯瑜驻足坡顶,不停用汗巾擦汗,四下环顾后,脸上露出欣慰和骄傲的笑容。13年来,64岁的傅伯瑜既是这座庞大的民间博物馆的主人,也是为它鞠躬尽瘁的仆人。30多年的执着收藏,500万件抗战历史文物展出,13年的自筹资金修建,已耗资近2亿的7个抗战历史文物展览厅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中国红色第一馆”——湖南红色档案馆,正等待着下一波游客前来“聆听”它们的故事。

  铭记历史

  自筹资金建红色博物馆

  共产党党徽印章、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龙钮印章(邓散木刻)、毛主席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学录、毛氏族谱(一修至五修)、毛泽东首次访苏的邀请函、毛泽东开国大典礼服……包括这些重量级文物在内的500多万件红色藏品居然出现在一个民间私人博物馆,让每一位游客都为之震惊和感叹。

傅伯瑜向游客讲述红色物件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的每件藏品都被傅伯瑜视为宝贝。从抗战历史文物的收集、分类陈列,到为每一件器物标注说明,全都由他一手操持。甚至展厅墙壁上记录的每一段历史故事的文字和图片,都由他亲自整理,并高价用陶瓷烧制成展板,只为让这些故事永不褪色,“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全靠老一辈用血汗打出的江山。我要把这个思想、美德传颂下去。”

  历时30多年的苦苦探寻,13年的破土建设,支撑傅伯瑜的,是对先烈历史的敬畏,对父辈传承的执着。傅伯瑜的父亲曾为地下党送过信,也爱好收集一些有关的红色物件,傅伯瑜自己则在18岁这年光荣入伍,被分配在了湖南这片革命的热土,并且和父亲一样,爱上了收藏。等到退伍下海办起了企业,傅伯瑜有了充足的资金收集物件,爱好变成了“癖好”一发不可收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傅伯瑜收获最大的时期。藏品收集多了,傅伯瑜的名气也渐渐散播开来。近些年虽然个人收集越来越少,但自发捐献的“同道中人”反而多了。

  2014年7月14日,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儿子李卓韦带着家里珍藏了几十年之久的、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穿过的礼服,从北京乘飞机来到长沙,捐献给了湖南红色档案馆。

  为了给这些宝贵的收藏品一个最适合的“家”,2005年,傅伯瑜在长沙暮云镇的皇凤坡开工,自筹资金,建成占地18亩、7个展厅的红色博物馆,展示他30多年来精心收集的红色藏品。随着媒体的报道,傅伯瑜和他的红色博物馆走红网络,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传承精神

  宣讲红色文化成了他的事业

  “这是毛氏族谱原件,很多人都不知道,毛泽东祖籍其实是在浙江江山市,是江山清漾毛氏后裔……这些带血的军刀,有着无数中华同胞的灵魂萦绕……”

  手指划过玻璃镜面,傅伯瑜熟练地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细数着每一件文物的历史故事。作为“中国红色收藏第一人”,傅伯瑜很忙:白天给游客义务讲解,受邀外出上党史课;晚上整理党史资料,查证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他已完成了近12万字的毛主席故事文稿,他46年如一日临摹毛主席的书法,已经写下3万7千多幅字,写出的“毛体”几可乱真……虽然每天只有5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64岁的傅伯瑜表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和信仰,这是我个人的信仰,我觉得挺好,不累。”

  自2010年8月对外开放,傅伯瑜已经接待了20多万人次,有老红军,有离退休干部,有大中小学生,有慕名而来的省外乃至海外的游客。傅伯瑜最喜欢接待的是孩子。为了让孩子们铭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但凡有学校联系参观事项,傅伯瑜都会积极主动地安排车辆去接孩子,带领孩子们参观每个展厅,用他的专用大喇叭向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提供免费的午餐,参观完之后再用车把孩子们送回学校。孩子们归家后给他发来的参观感悟,他都会打印出来,用文件夹仔细收藏好。

  “我父亲是我的一面镜子,而我也是女儿们的一面镜子。” 傅伯瑜对红色文化的情怀感染了家人,老婆和两个女儿都非常支持他的选择,而小女儿工作之余,还负责起了傅伯瑜的秘书工作,整理文档、打印资料等“高科技”的活,都是女儿帮忙。

  如何后继

  是傅伯瑜和所有人的思考

  如果不是要外出授课,傅伯瑜平时都会“宅”在红色博物馆。物质享受于傅伯瑜而言,反而是累赘。他从不逛街,身上穿的衣服由家人代购,他平时使用一台几乎绝迹的诺基亚黑白手机,为了防止手机摔伤,他用透明胶把后盖紧紧粘了起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自筹了近2个亿建博物馆的企业家!

  因为和网络接触不多,傅伯瑜不会知道5月18日这天是第四十二个国际博物馆日,更不会知道今年的主题叫“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如同记者一行探访博物馆时,用手机导航“湖南红色档案馆”,竟查无此处一般,傅伯瑜没有想过通过互联网来联结外面年轻人的世界,他也无从知道如何用新方法让更多年轻人参观这座完全公益的民间红色博物馆。

  当被问道百年之后,湖南红色档案馆何去何从?傅伯瑜干脆地告诉记者,“当然是无偿捐款给国家。”但是具体由政府哪个部门或者国家哪个机构来接手?谁来保管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谁来承担每年巨额的保养和安保费用?傅伯瑜陷入了一阵沉默,然后略带迷惘地说:“我不知道。”

  傅伯瑜无从解答,也无暇顾及。他有更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博物馆的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请何时可以获批,沙盘上依长城风貌设计的500多亩博物馆宏图,何时才能全部建成。

  环绕着湖南红色档案馆的农宅,还保持着旧时农村的模样,菜地上的黄瓜藤生机勃勃。在傅伯瑜的规划里,等待政府安置好拆迁事宜,这些农宅和菜地所在土地都是红色文化传承领域。现有的展览馆远远承载不了500万个红色历史故事,还有20个展厅等待他去兴建。64岁的傅伯瑜需要时间,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但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来自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关注。

计划总投资将达12亿元的项目沙盘。

  人物简介:

  傅伯瑜,1954年出生,江西人,湖南红色档案馆馆长,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红色收藏第一人”。2005年,傅伯瑜在长沙暮云镇皇凤坡上建立了长沙伯瑜博物馆,2013年,经湖南省档案局批准,长沙伯瑜博物馆“晋升”为湖南红色档案馆,并被授予全国道德教育湖南示范基地、湖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来源:红网

作者:周娜

编辑:黄上润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18/05/19/45435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