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作家于建初为老友李震之先生新作《笔墨情趣》所作序言。于建初以深厚情谊与精辟洞见,勾勒出李震之先生“宦海文心两相宜”的传奇生涯与“十方门类俱通晓”的广博艺境。序文深刻阐释了《笔墨情趣》中笔墨随情而动、书文合璧的艺术魅力,并盛赞先生年逾八秩而创作不辍、德艺同寿的生命境界。此文既是对老友艺途的深情解读,亦是一篇文采斐然的精妙艺评。
李震之新作《笔墨情趣》序
文/于建初
时维季秋,墨香盈室。老友震之先生以新编书稿见示,嘱余为序。展卷披览,但见笔走龙蛇,云烟满纸;墨分五色,意趣盎然。二百余幅精品,如珠玉纷呈,令人顿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叹。余与先生相交数十载,知其为人,更敬其艺,故不揣谫陋,谨以骈散相间之语,略陈管见。

李震之书法作品
一、身世经纬:宦海文心两相宜
李震之者,湘中望城人氏,楚水麓山灵秀所钟。早岁负笈岳麓,浸淫经史;壮年履职省垣,经纬世务。观其生涯轨迹,可谓“达则匡扶政事,隐则雕龙文苑”。尤令人称奇者,当市场经济大潮初涌之时,先生竟能解绶挂冠,投笔商海——然非逐利之辈,实为探骊之谋。其毅然转身,专攻国学,深耕传统文化沃土,此种胆识气度,恰似陶朱公三致千金而心怀天下,范希文先忧后乐而文传千秋。先生非止于书斋学问,更将所思所学,化为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多部著述,以及无数碑文赋记,其文采斐然,令人叹服。
二、艺海泛舟:十方门类俱通晓
震之先生非专攻一书一艺者,然以业余之身,成专业之绩。散文辞赋,有汉魏风骨;诗词歌诀,得唐宋余韵。更兼丹青绘事,镜头光影,杂文论谈,无不涉猎。或问其奥妙何在?盖因先生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方友”为圭臬。余尝见其书斋,报刊堆积若山,新籍旧典杂陈,数十年来,每年订阅报刊五十余种,其好学不倦,可见一斑;又观其行程,塞北江南屐痕处处,异域殊俗尽收眼底。至若交游,无论鸿儒白丁,皆能倾盖如故,待人热情诚恳。此种广博,非止于学识积累,实乃生命境界之开拓,源于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传统文化一贯的挚爱。恰如东坡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文体藩篱,正因胸中有丘壑万千。

李震之书法作品
三、笔墨情趣:纸上的舞蹈与心迹
观其书刘禹锡《陋室铭》,笔墨遒劲苍辣,结构欹侧多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数句,笔意疏朗,尽显淡泊之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语,线条从容,暗藏高雅之趣。笔随情动,墨与意合,将《陋室铭》之清韵与先生之襟怀融为一体,令人观之忘俗。
赏其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另是一番气象。笔力雄健如岳麓劲松,墨色浓淡相宜,章法奇正相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起笔沉凝,尽显苍茫之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笔酣畅,足见豪迈之情。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笔势开张,气贯长虹,将伟人之心胸与时代之精神跃然纸上,观之令人振奋。
品其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墨妙入神。笔法提按转折,牵连映带,或如惊涛拍岸,或如乱石穿空 。“大江东去,浪淘尽”七字,墨色枯润相间,暗合岁月沧桑;“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数语,笔意洒脱,如见古人风神。全篇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将苏词之豪情与书法之韵味完美交融,堪称书文合璧之佳作。
今观《笔墨情趣》全集,尤见先生艺术造诣之精醇。所选二百余幅,上溯商周鼎彝之古拙,下逮晋唐法帖之飘逸。先生作书,不为炫技,但求写心。每幅作品皆是学问修养之外化,家国情怀之凝结。笔墨浓淡间,可见湘人辣味;章法暗藏湖湘之精神。

李震之书法作品
四、桑榆非晚:八十春秋更芳华
尤可敬者,先生虽年逾八秩,而精神矍铄如壮岁。博闻强记,仍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热情诚恳,仍不断广交四方朋友;笔耕不辍,仍一步一个脚印,续写华章。其创作生命力,非但未见衰飒,反添“庾信文章老更成”之沉雄。此等境界,恰似经霜红叶,绚烂胜于春芳;又如陈年佳酿,醇厚远超新醅。《笔墨情趣》之出版,非艺术生涯之总结,实为新征程之肇始,彰显其现任中国国学学会副主席等职所承载的文化担当。
昔年唐太宗有言:“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然观震之先生之实践,书法岂止小道哉!其以笔墨为舟楫,渡人抵达审美彼岸;以纸砚为田亩,耕耘精神家园。此集之作,既是对传统的深情回眸,亦是对时代的铿锵应答。展卷之际,但觉古贤今哲对话于行间,湖湘气象流转于腕底。
值此付梓之时,谨以四言为贺:墨海腾蛟,文光射斗;乐在书中,趣生纸砚;望城之子,湖湘之雄;斯集既成,德艺同寿!
是为序
公元2025年10月27日谨撰于长沙
作者介绍:于建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评论家,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于建初
编辑:武维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55/96/154054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