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丹桂飘香,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喜相逢,阖家团圆、共享佳节的美好时刻已然到来。长假里,佳肴满桌、欢聚畅聊之余,不少老年朋友也关心如何贴合时节养护身心,让假期既热闹又安康。不妨跟随传统中医智慧,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入手,为双节健康筑起“防护盾”,尽享团圆与喜庆。
核心中医理念:天人相应,秋季养收
《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同时也强调“天人相应” 的整体观念,指出人体的生理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国庆中秋时节的养生核心在于“养收”——收敛神气,使志安宁,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一、 饮食调护:润燥防滞,七分饱为宜
假期聚餐多,月饼、大闸蟹、肥甘厚味接连不断,易导致脾胃负担过重,出现食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滞”的症状。同时,秋燥当令,易耗伤肺阴,引起口干、咽干、皮肤干燥。
1、巧食月饼,搭配解腻茶饮
月饼多为高糖、高脂、黏腻之品,易碍胃生湿。在饮食上需注意“辨证施食” 和“适时适量”的原则。
①食用有度:建议将月饼分食,每次品尝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作为茶点,而非主食。
②巧妙搭配:品尝月饼时,可搭配一杯自制的山楂陈皮茶(山楂5-10克,陈皮3克,开水冲泡)。山楂消食化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有效缓解月饼的滋腻之感。
2、应对秋燥,必选滋阴食材
秋燥最易伤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养护好肺阴是秋季健康的关键。
①推荐食疗:
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益胃生津;莲子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此羹品甘平润燥,是秋季滋阴润肺的佳品。
蜂蜜水:晨起一杯温蜂蜜水,能有效润泽肠道,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神农本草经》记载:蜂蜜“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二、 情志调摄:安宁心神,避免大悲大喜
中秋思乡,国庆欢庆,情绪容易大起大落。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忧思伤脾”。突如其来的长假也可能让人产生“节后综合征”。我们可使用“移情易性” 法,即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调畅情志。
1、登高望远:国庆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的好时节。这不仅锻炼身体,更能开阔心胸,将积聚的忧思情绪宣泄于自然之中,符合秋季“使志安宁”的养生法则。
2、静坐赏月:中秋之夜,与家人静坐赏月,轻声交谈,或聆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比如 “五音疗法”中的徵调,徵音对应心脏,其声欢快、活跃而温暖,能促进气血循环,疏通心脉,提振心阳,因此可以选择与家人一起聆听《紫竹调》赏月,这是最经典的徵调养心曲。旋律优美流畅,婉转悠扬,能让人心情愉悦、放松。
三、 起居养生:早卧早起,防寒保暖
“国庆中秋黄金假”期间,南北温差较大,早晚凉意明显。在生活起居上需“顺应四时”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1、作息规律: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避免因假期而熬夜,打乱生物钟。
2、保暖有重点:秋风袭人,尤其要注意颈部、肚脐和脚部的保暖。颈部有风池、风府等穴位,受凉易引发感冒;肚脐(神阙穴)表皮最薄,寒气易直侵肠胃;寒从脚生,睡前可用温水泡脚,微微出汗即可,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四、 实用中医护理小妙招
1. 穴位按压,缓解不适
①食积腹胀——按揉天枢、足三里
· 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左右各一。属足阳明胃经,能疏通肠腑、理气消滞。用指腹按揉3-5分钟。
·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是著名的“保健要穴”,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按揉此穴可强健脾胃,助消化。
2. 中药泡洗,润肤安眠
①秋季皮肤干燥瘙痒,可用润肤止痒方进行中药泡洗手、足或擦拭身体。
方法:取麦冬、生地、白鲜皮各15-30克,用纱布包好,加水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温水中进行泡洗。这些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祛风润燥的功效,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皮肤问题。(请根据个人体质遵医嘱使用)
在这个双节同庆的美好时刻,让我们将中医的养生智慧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通过科学的饮食、平和的情志、规律的起居和一些简单的自我护理方法,真正做到“治未病”,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最健康的体魄,享受团聚的温馨,庆祝祖国的繁荣昌盛!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中医科普知识,不能替代专业医师诊断。如有严重不适,请及时就医。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奉水华
一审:武维利
二审:鲍杰
三审:贺银河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奉水华
编辑:武维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943/74/1532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