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在北京市老龄协会指导下,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啄木鸟”志愿监督队于2021年应运而生。三年来,这群老人在北京各处寻找“不适老”问题,反馈适老化问题线索近百个,为北京市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活跃在北京的“啄木鸟”志愿监督队,无疑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典型,亦是银发群体参与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而从有益于老年人、有益于老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啄木鸟”队伍和这样的“啄木鸟”精神,完全可以在更多涉老领域拥有施展的舞台,绽放他们的光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围绕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亟待完善、改革、提质。客观而言,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当前已然足够丰富和重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政策在落地过程中能否于细节层面真正让老年人受惠、受益。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为例,实际上各地并不缺与此相关的行动方案。但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公园长椅的高度是否合适,公交站牌上的字看不看得清,其他让老人感到不方便的设施该如何改进等细致入微的问题,如果不是深有体会的老年人,恐怕很难说到点子上。
正因为此,北京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啄木鸟”志愿监督队,在适老化改造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更犀利,也更贴合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比如一个台阶,年轻人走过去觉得没问题,可能老人就会觉得台阶踏步太高了、坡度太陡了。比如公园的导引牌,年轻人看着没问题,老人们就可能面临字太小、颜色看不清、方向看不懂或者无法识别的问题。
当老龄化浪潮奔涌而来,诸如此类的老年“啄木鸟”理应活跃于更广的空间。譬如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老年文化教育、老年权益保障、老龄科技等诸多领域,老年人既是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也可以是问题的发现者、监督者,当挑刺的“啄木鸟”愈多,相关政策必然也会愈加完善。
当然,面对有热情、有责任、有耐心的老年“啄木鸟”,亦需要老龄办、老龄协会等部门机构进行系统的组织、引导,适时开展相关政策和有关标准的“岗前培训”,这样才能让“啄木鸟”们在挑刺时更加有的放矢,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报评论员彭臻玉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彭臻玉
编辑:武维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646846/94/1350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