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亲人临终,是治疗挽留还是适时放手
2023-03-13 16:56:13 字号:

亲人临终,是治疗还是放手?全世界无数家庭几乎都要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这是一个极具情感张力的问题,观念的分歧往往导致各种纷争和关系破裂。

下面这个故事是临终与死亡心理文化研究者、咨询师彭小华的亲身经历。她的父亲在去年不幸因病离世,在父亲临终前,他们一家人围绕挽留和放手、治疗到死和适时停止治疗等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分歧。彭小华想适时中断治疗,让父亲有尊严地离开,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在彭小华看来,临终方式的改变、改善,仍然任重道远。

殊死抗拒抢救的老人

过去几年,旅美学者彭小华先后经历了婆婆和母亲的死亡。在彭小华看来,两位母亲都是极具智慧的女性,她们的离开都很平静。但彭小华没想到,在父亲的临终医疗决策上,家人之间有了分歧。

2020年10月初,彭小华的父亲因病住进四川省成都市某三甲医院。20多天后,医院给家属下发了病危通知书。2020年10月25日,刚从国外回来还在酒店隔离的彭小华,突然接到医生的电话,询问是否同意给父亲插胃管。医生说,老人不能吞食,插胃管是为了增强营养、抵抗感染。在得到插管“是临时性的”的回答后,彭小华表示同意,哥哥和她的意见一致。然而,在现场目睹了插管过程的二表姐告诉彭小华,在插管时,老人殊死抗拒,四个护士摁住他的四肢,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胃管安好。“这是怎样的折磨?父亲该多么绝望和恐惧?”彭小华听得心尖颤抖。

隔离结束后,彭小华每天去医院陪伴父亲。一周过去了,十多天过去了,父亲的状况没有丝毫好转。当时,老人下身插着尿管,鼻孔里插着胃管,一只手臂上输着液体,另一只手臂上套着监护仪袖带。“父亲完全任人摆布,没有反应,不会抵抗。”彭小华逐渐意识到,这不是在治疗疾病、延长生命,而是在拖延死亡、延长折磨。

到了11月下旬,父亲的状况还是没有好转。看到父亲无助地躺在那里毫无生趣,彭小华越来越感到难以忍受,她觉得必须叫停维持生命的治疗。

“叫停治疗,别人会怎么说?”

然而,在现今社会,除非经济困难,维持生命的医疗措施一旦开始,家属很难叫停。更难的是,家人之间意见分歧,难以决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坚持治疗的意见占上风。而他们给出的一个最常见的理由是:“叫停治疗,别人会怎么说?”

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彭小华说,她能理解,医院一定不会放弃治疗。而对她来说,如果父亲的生命趋势没有扭转,就没必要再让他受罪了。她希望接下来能找到好一些的、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康养机构,给父亲取下那些管子,也放开他的手,让他自由。同时采取一些让他舒服些的措施,从而能在亲人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开。但是,几经商量,彭小华的哥哥都不同意。2021年3月,彭小华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交谈前夜,她和哥哥都失眠了。彭小华表示愿意承担决策责任,“如果有社会舆论,冲我来好了,我会公开说明,由我独立承担”。

彭小华没想到,哥哥仍然不同意,还一再向她暗示,治疗是父亲想要的。他的依据是,母亲去世后,父亲有一次在闲聊中谈到,亲人临终时,家属不能要求停止治疗,否则是犯法、胡闹。彭小华感到继续讨论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了父亲的死亡权利,我已经竭尽全力,走到了极限”。

观念的分歧导致各种纷争和关系破裂

亲人临终,是治疗挽留还是适时放手?2019年底,作家琼瑶想要叫停她丈夫平鑫涛延续生命的治疗,为此和继子发生了严重冲突。两方恶语相向,引起舆论哗然,也促使整个社会思考临终时挽留、放手之间孰是孰非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社会至今没有共识。

彭小华在做咨询时,也遇到过相关案例,有的亲人甚至因此断绝了往来。彭小华还发现,在一些家庭里,父母的临终医疗决策由权威比较大、个性比较强的成员主导,其他人未必赞同,却没有机会充分表达意见,只好隐忍。表面上没有冲突,但大家面和心不和,关系同样受到伤害。彭小华说,自己和哥哥没有陷入意气之争,是因为他们明白彼此的出发点,讨论问题不带情绪,彼此没有一个字攻击中伤对方,“哥哥要捍卫父亲活着的权利,我要捍卫父亲死亡的权利”。

不过,彭小华的想法却被人怀疑“有私心”,“大家都知道我反对延续生命式的治疗,他们认为,如果父亲在临终时采取了延续生命的治疗,我的理论就没有说服力,所以我非要叫停父亲的治疗”。对此,彭小华没有回应,“因为他们是以己度人,我丝毫没有这样的担忧”。

坦然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

在是否应当继续父亲的临终医疗上,彭小华也曾试图求助医生。一位副主任医生告诉彭小华,继续治疗符合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彭小华突然想到,自己有个老朋友,是一家医院院长。这位朋友常说,人生最好的结局,就是好好的活,快快的死。“作为医务人员,他们也是这样想的。但他们不会对病人家属这么讲。”

“继续活着,继续等待,对父亲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可惜他已经永远无法告诉我们了。”彭小华说,死亡进程被延续生命的治疗干扰、中断两年之后,父亲终于获得了解脱。

在彭小华看来,临终医疗偏好其实是临终者个人的主权范围,“如果父亲希望治疗到底,我也不会反对和制止,并且会竭尽所能帮助他。只是,在住院之前,91岁的老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症。一生做学问的老人,已经不会写字,也不怎么认字了”。彭小华说,有调查显示,那些没有交代后事的父母,一旦突然离世,子女抑郁的比例会很高。所以彭小华总是对朋友们说:“如果有一天轮到我们自己,就早点告诉他们该怎么做。那种放松和没有遗憾,才能让子女好好生活。”

因此,早在2016年,彭小华就为自己预立了一份遗嘱,坦然安排好了身后事。

(摘编自《财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李仲文

编辑:武维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