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纪念日。在吉林通化,有一位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的孙艳华(右图),她虽没有亲身参加过战争,却数年如一日寻找老兵,记录下英雄的故事。
退休后开始关注老兵
孙艳华曾是通化市物资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01年因病提前退休后,除了休养身体,业余活动就是打麻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思考:我才50岁,总不能在麻将桌上过自己的后半辈子吧?应该干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买了电脑,开始写作。
在一场东北三省联合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活动上,她认识了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部队转业时主动选择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的“时代楷模”徐振明。徐振明向孙艳华讲述了很多战场上的故事,让她对战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走进了老兵这个群体。此后,孙艳华陆续采访了十多位老兵,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2012年12月,孙艳华的小说《梦想从这里放飞》和《军旗的骄傲》同时出版后,她接到《通化日报》邀请,开设“通化老兵”专栏,每周写一位老兵的故事。
跟老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孙艳华觉得问题不大,做起来后才发现事情不像她想的这么简单。当时写老兵的人不多,向全社会征稿,投稿的人也很少。再加上写老兵涉及军史,但不少老兵年纪大了,有时难免有记忆模糊的地方。有一次,一位老兵误把“塔山阻击战”说成了“黑山阻击战”,差点出问题。孙艳华介绍,凡是采访老兵,她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转业证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或军功章等能够证明他参加过某次战争、某场战役的物品。如果没有,就要去他的上级单位申请档案查询,或者去他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寻求证明。报纸的专栏开设到2017年,她也跟老兵结下不解之缘。
孙艳华和丈夫先后采访了200多位参战老兵,整理了400多位老兵的资料和事迹,完成了老兵访谈《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和多部长篇小说,还合作编辑录入413位老兵战斗简历和图片的画册《军旗的荣光》。画册中,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占比六成,共200多位。孙艳华说,很多老兵不愿意讲自己的故事,甚至连他们的子女都不知道自己父辈的过去,因为回忆战争是非常痛苦的。也有老兵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当年的故事记下来能够教育后人。
寻找老兵队伍在扩大
起初,孙艳华负责文字工作,孙艳华的丈夫胡堂林负责开车找人、摄影摄像。2017年,刘淑兰得知孙艳华在寻访老兵的故事后,很感兴趣,就问这些老兵在哪儿,并多次去看望这些老兵。李节建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老兵,他有很深的军人情结。再加上李节健的父亲49岁就去世了,他就把对父母未尽的孝心转移到了对老兵们的关爱上。目前,他们4人在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情。
起初,孙艳华很注重记录那些立过战功的老兵的故事。后来,她的想法渐渐发生了转变。这缘于她曾经采访过的一个老兵。这位老兵说,他所在的部队有一次急行军,一天跑了80公里,从接到命令开始就没有休息,第二天早晨准时赶到了指定地点。整整80公里,跑到后来感觉自己腿都不好使了,还有好几个战士跑得吐血……这让孙艳华深受触动。
尽管完全是自费采访记录,其中也有很多辛苦,但孙艳华还是非常满足。她的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有卧病在床的老兵,将记载着自己事迹的画册放在枕头下面,作为今生最宝贵的收藏。也有越来越多的兵二代、军迷,或是有红色情结的普通人加入了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现在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我们在和时间赛跑,去挖掘老兵和他们的故事。”孙艳华说。(摘编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武维利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2/10/28/1198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