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闯关中的山东人写下过往留给子孙
2022-10-18 16:12:59 字号:

李兴山3岁那年,山东老家那个村庄正经历饥荒,大人吃糠咽菜,小孩子们吃不下,经常饿得嗷嗷哭。他父亲看看泪水涟涟的妻儿,下了决心:去陕西!听说,陕西省渭南县有很多山东村,村民都是早年逃荒要饭过去的山东人,有老乡在那里总会有个照应。

去陕西的路上,没有水路可走,只能扒火车。父亲带着妻小,沿着铁路线走。看到西行的火车就扒上去。很多火车不是开往陕西的,走到半路停下来,他们通常是被工作人员撵下来,又辗转扒上西行的下一班车。

带的干粮吃完了,为了填饱肚子,只能沿途要饭。晚上有时在候车室席地而睡,有时在荒郊野外被撵下车,就在破庙、破房子里凑合一晚。就这样到了渭南。

在渭南,李兴山童年的记忆就是穷,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子,一个人一年到头就一身衣服。夏天时,就将棉衣夹层里的棉花掏出来,当单衣穿;冬天时,再把棉花塞到衣服夹层里,单衣便又变回了棉衣。

后来,李兴山重新回到山东老家,办厂创业。他退休后,经常想到早年的奋斗历程,还有更早时他父亲带着他辗转西行的经历。一幕一幕,有的清晰,有的模糊。

现在,儿子在北京,女儿在济南,他的孙辈们,更不知道祖父西行的这段经历了。

他决定趁着回忆还清楚,讲述能力还正常,把过往经历整理成书,留给后代。如果孩子们以后想知道家族来历,至少有迹可寻。

一本本家传里,是一个个家庭的岁月痕迹和家族传承。亲爱的读者,家传写作热线18075167350等待您的参与。

来源:快乐老人报·红网老年频道

作者:常丹

编辑:武维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