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人们可以更好地抵御风险,如今,它们却在老年人市场变味了。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通过短视频广告、投保链接、工作人员电话推销等,开始收割大量对智能产品操作不熟练的老年群体。有人在众筹平台献爱心捐款时被诱导购买“1元保”,有人被所谓的“0元保”套路开通“自动扣费”,很多人直到被扣取上千元费用时,才发现上当受骗了。
是谁在偷偷扣取老年人的生活费?怎样才能斩断这一双双“黑手”?
谁在扣取老人的生活费
直到被360保险通过微信扣取800多元后,山西大同的张军(化名)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去年4月,张军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则保险广告。广告称:“每月只要1元起,就能拥有最高600万的医疗保障。”当时,张军随手点击并支付了1元。直到今年初,张军才发现360保险通过微信每月自动扣了99元,一共扣了9个月,总金额达793元。张军拨打客服电话申请退款,但对方只退了1个月的保费99元。“当初并没有扣款提示和回访,申请退款后只给退当月保费,我觉得它们有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的嫌疑。”张军说。
四川成都曾根生(化名)的遭遇更离谱。去年1月,曾根生通过微信小程序“360保”给患病校友捐赠了1元的“360爱心保”。直到去年12月他才发现,保险平台连续从他的微信账户扣款11个月,每月金额从49.6元到143.4元不等,一共扣了838.3元。“扣款没有任何提示,我也没看见过保单,根本就不知道投了保。”曾根生说,后来经过多方投诉,对方才给退了款。
被扣的这些钱,有的是老人的生活费,有的则是看病钱。今年3月,四川南充的乔爱莲(化名)在查看银行卡账单时发现,卡里的生活费莫名其妙变少了。其支付宝账单显示,从2021年7月开始,每月都有扣费。除第一个月扣费1元外,其余每月扣款112.5元,共计扣款901元。账单显示,乔爱莲“购买”了一份百万医疗险,保险公司显示为萤火健康保。在儿子的帮助下,乔爱莲打电话给萤火保的客服询问退保事宜。让她惊讶的是,投保人和被保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都不是自己的,而是自己的老伴孙先生的。经过仔细回忆,孙先生才想起来,好像是某次看短视频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保险广告,随手就点了,至于具体怎么买的,孙先生早就忘了。看来,稀里糊涂购买互联网保险的大有人在。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保险”,其中有张国立为众安保险代言的广告。点击链接后发现,投保界面大字显示“每月仅需1元起”,但下方的小字却显示“不同年龄、不同保障内容对应保费会有差异”。
投保告知一闪而过,不给犹豫的时间
记者在黑猫平台上输入“互联网保险”等字样,平台跳出上千条投诉,涉及的投诉对象包括萤火健康保、悟空保、轻松保严选等互联网保险产品。这类产品号称是“零元保”或者“一元保”,但实际上是首月一元,扣费周期一般为12个月。这些产品除了以价格低廉作为诱饵外,购买流程也十分简单。
家住江苏常州的朱洁(化名)有过线下购买保险的经历。在她的印象中,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保单才能生效。但在网上购买保险产品时,她只输入了投保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正是这样简便的操作流程,让她降低了戒心。
“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和线下保险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线下保险产品往往会配备一名保险经纪人或者保险代理人。”上海辉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贡秋霞律师解释,因为保险条款相对专业复杂,一般投保人根本读不懂,这就需要保险经纪人帮忙。但在互联网保险投保过程中,消费者只能自行阅读条款,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就可以免除提示说明义务。
多位受害者都提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在短视频平台上投放广告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虽然过程中出现了“您已经进入投保流程”的提示,但提示时间短,而且保险相关的各种合同条例并未单独列出,仅以小字的方式出现在“立即投保”上方,需要主动点击才能看到。投保过程中,只需输入投保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付款成功后,就能顺利投保。在贡秋霞看来,这种直接购买的方式也有问题,对于其中“对保险合同中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公司并未履行相应的提示说明义务。
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上述保险经营者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保险广告弹出时,没有向消费者充分说明和告知投保人的权利义务和风险,也没有以显著的方式提醒有关事项,这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经营者责任的相关规定。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飞表示,被误导的投保人可以要求解除或撤销保险合同,请求保险机构退还保费或返还保单现金价值。
监管多次出手,仍有平台顶风作案
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中的各种乱象,监管部门早已注意到。不仅如此,监管部门有严格规定,既不允许保险公司做这种业务,也不允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参与其中。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消保局曾对安心财险、轻松保经纪、津投经纪、保多多经纪等进行通报称,上述机构在宣传销售短期健康险产品中,存在“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实宣传,涉嫌违反保险法中“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不得欺骗投保人”等相关规定。
2021年10月,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当年第5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但是,这样的套路依然屡禁不止。
当不太熟悉保险的人被误导后投保,除了自动扣款隐蔽、取消难等,后续还会面临着理赔难、维权难等问题。今年1月,发现扣款后,朱洁尝试联系萤火保客服,要求保险公司停止续保扣款。但客服却表示,无法通过客服电话退保,需要朱洁下载软件,根据客服给出的方法退保。“我们老年人,什么都不懂,怎么知道要怎么弄啊。”打完电话后,朱洁觉得自己的诉求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她以为下个月保险公司应该会停止扣款。没想到,到了2月份,保险公司再次扣款。不得已,朱洁只好让儿子帮忙退保。
多位消费者表示,自己想退保时,需要下载专门的App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上传身份证件、注册等,才能完成退保流程。这一系列操作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谓是十分困难。
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宣传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3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再度表态,将针对“1元保”保险乱象问题展开立案调查,严肃查处涉及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老年人的需求应得到重视
对于互联网保险产品营销中的乱象问题,有业内学者表示,部分保险机构、平台如此恶意推销,往往利用了老年消费者对网络警惕心不够强、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大的弱点与焦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老年人被当成互联网保险收割的“韭菜”,与商业保险市场上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数量稀缺不无关系。
值得欣慰的是,现状或许很快会得到改善。去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该意见指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近期,中国银保监会也公开表示,将引导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宽对老年人群的投保年龄限制,允许老年人在既往症不赔的前提下带病投保、提供保证续保。
有业内学者建议,作为保险机构,应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丰富老年人健康险供给,真正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开发以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人高发的特定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产品。
(摘编自《财经天下》《中国消费者报》《金融时报》《广州日报》)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贺银河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2/04/12/1111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