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办了一份民俗报,至今已有7年。”近日,湖南省新宁县59岁的郑远江致电记者,说起自己为“讲”好家乡故事而办报纸的事。其实,很多中老年人对家乡满腔热爱,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向外界讲述那老地方的老故事。
一个人为家乡办一份报
郑远江所在的新宁县八峒瑶乡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俗文化丰富。怎样才能将家乡的民俗文化挖掘出来并传播出去?在学校当老师的郑远江想到了办法:办一份民俗报。
郑远江懂摄影,还是当地作协会员,在多家媒体担任通讯员。2014年,他开始着手办报,将报纸取名为“八峒风情”,专门介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创刊之初,总编辑、摄影记者、文字记者、校对、版式设计……都由郑远江一人担任。每到周末,郑远江就去当地老人的家里采访,还去县图书馆查阅资料。经过3个月努力,郑远江终于积累足够素材,随后在家写稿、设计栏目。最后,在一个搞印刷的老师帮助下,郑远江将首期《八峒风情》印刷出来,“人们争相传阅,乡政府还专门来表扬我”。
如今,《八峒风情》已经办了7年,每期8个版面,成为当地一张名片。“政府专项拨款支持我办这份报纸,当地人踊跃当通讯员投稿,县宣传部门还有人给我审稿……”郑远江说。
行走街巷的文化保育者
山东济南65岁的杜鹃也因热爱家乡,已经当了4年公益讲解员,热心地向外地来的人讲述底蕴深厚、人情味满满的济南。
包括杜鹃在内,济南有一群退休志愿者,因为热爱济南文化成为“老济南记忆馆”公益讲解员,常年奔走在讲解一线,向游客和年轻人讲述老城故事。在杜鹃看来,要想真正讲好老城故事并非易事。杜鹃说:“我们把讲解当做事业,平均每周讲解2—3场,一场持续2小时,深入老城的各个角落,每次只要有讲解预约,大伙都积极争取讲解机会。我们不是导游,是行走在街巷之间的文化保育者,因此讲解要花心思。”在杜鹃的手机里,每处古迹都有数千字的稿件及录音示范,这都是她一点一滴搜集资料,并结合个人情感反复打磨完成的。
“老济南记忆馆”公益讲解团队平均年龄超60岁,最大的已经81岁。他们身着“蓝马甲”,奔走于老城的各个角落,讲好老城故事,成为城市一抹亮眼的蓝色风景。
为家乡写歌登上“学习强国”
对家乡的爱,要说出来,还要唱出来。63岁的葛以云住在江苏省泗阳县来安街道。退休后,爱好写作的葛以云笔耕不辍,常在当地媒体发表文章。2020年,得知当地征集歌颂家乡的歌曲,葛以云来了劲。他用了3个月时间,下乡村、进田园、看小镇,最终写出《来安是个好地方》的歌词。之后,葛以云找到当地作曲家谱曲,并请来青年歌唱家演唱。葛以云说,歌曲问世后在当地好评如潮,“泗阳电视台连续多次播放,宣传部门还将这首歌推上‘学习强国’,不到3天播放量就达到8000多次”。
吉林省白城市80岁的朱家让,也为家乡写了歌。朱家让曾是一名音乐老师,退休以后为家乡写了近百首歌曲。“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变化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朱家让还是老年大学合唱团的成员,他把歌曲拿到老年大学跟同学们一起合唱,用歌声唱出对家乡的深情。(记者王宇)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王宇
编辑:武维利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09/02/1010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