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初,安源路矿工会工人学校教职员合影
安源党校旧址近照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安源党校、北京党校是我们党成立的两所最早的党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走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党校旧址,寻访中共安源党校创立那段难忘的历史,回顾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办 最早党校诞生于安源有其必然性
从萍乡市驱车20分钟,记者来到位于安源山脚下的张家湾村。这里三面环山,景色秀丽,村口“全国红色文化名村”的招牌熠熠生辉。距离村委会600米,就是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旧址所在地。在写过多部关于安源精神著作的66岁村民李小建看来,第一所党校诞生于安源,有其必然性。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随后3年,安源一跃成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李小建说,早在1922年,李立三就遵照毛泽东指示,在安源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1923年,安源党组织在工人学校内开设“特别班”,这成为安源党校的前身。1924年,中共安源地委成立,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党组织,但大批党员未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安源党、团地委在1924年10月底召开联席会议时,决定合办党校(亦为团校),训练党、团骨干力量。
李小建说,时任汉冶萍总工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对安源党校十分重视,他指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要对党校的创办予以大力支持。随后,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1924年12月,安源党校开学,首批学员为60人。校址首先选在安源老街一处名叫“八十间”的民房,不久迁至张家湾路矿工人夜校第一校二楼,也就是如今的张家湾村。一群来自安源路矿的年轻工人和在校学生在这里开始集中学习。
教学 刘少奇萧劲光都曾来授课
红楼黑瓦,院子四四方方,时隔97年,记者走入曾经的党校圣地,试图感受当年年轻党员们学习的情形。
“一块小黑板,简陋的课桌椅,煤油灯,就是当年安源地委党校的全部设施。”安源区委党校老师郭磊告诉记者,当年的安源党校虽然环境简陋,却有着超强的师资队伍,老师大多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包括刘少奇、萧劲光、王泽楷、任岳等革命前辈都曾在党校授课。
郭磊说,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三年时间,没有自己的党史,所以授课的教材用的是由瞿秋白、王伊维所译的《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年运动史》等,党校也一度把中共四大精神作为授课内容,安源党、团地委还自编《社会发展史》等教材发给学员阅读。
1925年9月21日,由于北洋军阀武装镇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安源党校被迫停办。在安源煤矿安源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孙正风看来,安源党校虽然只办了9个月,却提高了安源产业工人的思想觉悟,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党的早期建设培养了人才,同时也为我们党以后创办党校积累了丰富经验。
高潮 毛泽东在这里发动秋收起义
虽然安源党校存在历史并不长,但红色精神却在张家湾村传承了下来。在安源党校停办两年后的1927年9月初,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来到张家湾村,就在安源党校旧址组织召开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确定组建工农革命军,并于9月9日发动和领导了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第一次高举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62岁的刘建是村里的老支书,退休后他依然每天要到村委会逛逛。他告诉记者,村民们如今依然流传着毛泽东来张家湾村的故事:“召开军事会议前,毛主席登上村里的九仙寺,看庙宇陈旧,下山时,还把兜里两块银元捐给寺里。”
除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的还有《张家湾的红灯》这首歌:“张家湾的红灯照呀么照四方哎,萍水河上哎闪银光。毛委员又来安源山,领导咱穷人求解放……”
受这种红色精神影响,张家湾村先后走出新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孔原和开国少将吴烈、王耀南等革命先辈。
蜕变 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一代代张家湾人没忘记发展和致富。改革开放初期,张家湾拥有大小煤井五六十个。在村史馆里,江西省人民政府1994年颁发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村”奖牌彰显了张家湾曾经的辉煌。随着国家煤矿压井减产政策的实施,张家湾村一度转型为“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村,集体经济逐渐萧条。
张家湾人不愿就此沉寂。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政坚介绍,近年来,村里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开发了集遗址参观、红色研学、绿色休闲采摘、娱乐游玩等项目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并以裕泉丰种养专业合作社项目为重点,开发金丝皇菊产业基地、农垦观光基地,带动周边农户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65岁的村民欧阳树华对乡村振兴赞不绝口,“我现在一边在镇里的煤矿上班,一边在菊花基地除草施肥,一个月下来收入将近4000元”。
2020年9月,张家湾村获评“全国红色文化名村”。随后,村里新修公路,并在公路两旁的荒地种下油菜花和菊花。春末夏初,走在张家湾村,但见房舍整洁洋气,周边树木翠绿欲滴,鸟语花香,处处美不胜收。“如今张家湾村已筑好凤凰巢,只等飞来金凤凰,村民集体致富……”刘政坚对未来充满希望。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王宇
编辑:武维利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07/01/961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