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公布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全面考核结果。结果显示,有89家单位不再符合全国“敬老文明号”认定标准,按规定,决定取消这些单位的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这一举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敬老文明号”实行动态管理
25日,记者联系全国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自2011年开展以来,是国家评选表彰的常设项目,至今已评选三届。其创建活动主要在全国各级涉老部门、为老服务组织、公共服务窗口行业单位开展,在全社会营造了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为老服务质量。
“‘敬老文明号’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全国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考核参照《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开展。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对已经挂牌的“敬老文明号”定期进行考核,符合标准的继续认定为“敬老文明号”;机构调整、重组、撤销的单位自动取消“敬老文明号”;对存在问题的,要求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撤销“敬老文明号”并收回牌匾。
加大监管保证荣誉含金量
不仅是“敬老文明号”的考核,近年来各地涉老荣誉评比中,荣誉称号被取消或降级的情况有不少。今年2月20日,河北省民政厅网站发布《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取消11家养老机构星级的通报》,被取消星级的养老机构2年内不得参加评定,不再享受相关补贴。石家庄72岁的孟孝家认为,此次养老机构的星级审核恰好能给他做参考,“我本来担心养老机构对外展示的与其实际情况不一样,政府先把把关,将那些不达标的星级机构取消,我再确定养老机构,就不用担心‘踩雷’了”。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取消部分单位“敬老文明号”及取消部分养老机构星级,是开了一个好头。在他看来,荣誉称号意味着社会责任。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除了追求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加大监管,做到“有进有出”,才能保证荣誉称号的含金量,确保评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方面给了需求侧对养老服务的信心,另一方面也鞭策着供给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对于整个养老服务行业有积极促进作用。
真心为老就能保住荣誉
记者采访发现,被评选为全国“敬老文明号”的,有不少是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或老年协会。这些组织一心为老服务,实至名归。
71岁的钟育新是“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称号的获得者。11年前,钟育新退休后,被推选为深圳市宝安区老年协会首任会长。她定期邀请卫生保健专家深入街道、社区为老年人举办讲座,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甚至还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在钟育新的带动下,协会还邀请资深律师宣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防诈骗知识。300多场的讲座共吸引4万多人次参加,大大强化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因此,该协会在去年荣获第三届“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
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老年协会,因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关爱特困老人获评第二届“敬老文明号”称号。获得荣誉后,该协会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其成员当起“民间调解员”,协助政府和政法部门调处民事纠纷60多起,为守护留守空巢老人的安危作出了贡献,因而通过了此次考核。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武维利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03/30/913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