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数字鸿沟”成为代表、委员聚焦的重点。对许多老人而言,这道鸿沟,既是技术鸿沟,也是关系鸿沟、情感鸿沟和文化鸿沟。
面对鸿沟,有人不愿触网甘当孤家寡人,有人想用智能手机却没人教。与此同时,有些人不愿掉队,也不愿看到身边的同龄人被时代抛弃。他们开始抱团互助,主动适应互联网和数字化,努力学习和解锁新技能。
被隔在时代的那头
“数字鸿沟”也曾把北京的刘庆忠隔在时代的那头。他74岁了,玩不转智能手机的时候,在网上买的火车票,临时要改签怎么也操作不成功,只好下车后跑去窗口排队。周围的人逐渐开始习惯网上购物、网上理财,他成了“慢吞吞”的那个角色——因为不会操作叫车软件,他出门半天拦不到出租车;为了写书法画国画,不会淘宝购物的他只能专程跑去市场,一次性背回40卷宣纸。
刘庆忠见过身边很多人慢慢掉队。他的高中同学在中学任教多年,退休后没法加入老同学们的微信群,只能隔一个星期给同学打一通电话。
广州70岁的伍迪学也曾被一台手机给难住。2012年,伍迪学有一次在外面打乒乓球,有球友误把自己的手机放在他的包里,听到手机铃声响的时候,伍迪学心里着急,却不知道怎么接听,直到铃声响了第三次,他不知道误碰了哪里才接通了。“这件事刺痛了我,自己是高级工程师,从事了一辈子技术工作,却连个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伍迪学说。
符合老人口味的指南
搞过科研的刘庆忠不甘心。他研究过许多手机的说明书,发现对老年人来说它们并不易懂,“那是给年轻人写的,不符合老年人的口味”。使用手机时遇到问题,刘庆忠只能去问别人,然后记下关键点,揣在包里,必要的时候拿出来对照。
退休后,刘庆忠在赛兰德社会工作事务所工作。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能不能以自己的经历编写一部符合老年人口味的智能手机操作指南?他找到年轻同事李光源,两人一拍即合。之后,刘庆忠负责提出问题,李光源负责针对每个问题给出文字说明,并插上大大小小的图片。花了半年时间,他们把指南编完了。指南的大小是32开,方便装到包里随身带。翻开内页,正文的字号是4号,比普通书大一号。书分上下册,其中近100页讲如何用微信,比如如何和人聊天,如何看别人的朋友圈,怎么进行生活缴费……还有章节专门介绍如何买车票和如何使用两款流行的购物软件。
伍迪学也不甘心,他换了一部智能手机,下功夫学习钻研,成了一名“手机达人”。退休后,他萌发了为同龄人传授智能手机知识的念头。从2015年开始,他先后在广州文苑老年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干部处、广州图书馆等单位为同龄人做“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此外,他还创办了“智能手机使用”公众号,因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受到很多微信用户的喜爱。考虑到有些老人上网不方便,伍迪学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编撰了一本《智能手机应用150操作指南》的书。这部教材的课程从教老人熟悉自己的手机开始,到学习连接wifi、注册微信及建立聊天群、拍摄视频、查阅电子书等。书中内容还详细提到了如何甄别和处置网络欺诈信息等。目前,广州图书馆为老年学员们准备的教材内容,就主要基于伍迪学的这本书。
真正了解学生需求的老师
老年人学用手机有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
刘庆忠觉得,在学习智能手机的路上,子女不是最好的老师,“向他们求教,多数都不会成功”。他总结说,一些老人虽和儿女住在一起,但子女早出晚归,老人不忍心为琐事打扰他们。另外,年轻人也没耐心指导,有时候问两句话就烦了。
为了让教学更清晰,伍迪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严谨的划分。比如在讲手机地图时,他将高德、百度地图等各种应用都罗列出来,将内容投屏到大屏幕上,进而详细讲解使用方法。老人们加入学习班后,普遍感受到任课老师非常有耐心,真正了解自己的困惑在哪里。
刘庆忠也想到开培训课。2017年,刘庆忠和李光源在社区开设了第一堂培训课。几次课下来,刘庆忠就感受到,老人玩不好智能手机的原因之一是不敢用。在不少人看来,上千元的手机价格不菲,总用容易弄坏了,没事尽量不乱碰。有时候,儿女教不会,还会干脆甩出一句,“别瞎点”。为此,讲课时他们告诉老人,只要不涉及钱,不用输密码,“随便摁,手机不会坏”。但是,老人确实离危险更近。也因此,刘庆忠在培训时会反复强调,凡是涉及支付、有风险的链接,不要轻易操作,也别买来路不明的股票和基金。
逐渐找回丢失的生活
刘庆忠、伍迪学带着同龄人追赶时代,不过有时候,奔跑的速度不敌App更新的速度。
刘庆忠还记得,就在《社区居民智能手机操作指南》编写完准备印刷的前5天,书里谈及的一款App中不少内容都变了,就连最常用的按钮位置也做了更改,他们只得再花10天更新这一章节。最近,因为部分App又进行了更新,他们只好忙着编写新教材。
培训带来了改变。赛兰德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杨然的母亲60岁出头。老人以前会经常忘了手机的操作,总握着手机问女儿现在该点什么。因为生疏,也总有新的问题冒出来。如今,跟着杨然听过几节课后,母亲没再因为不了解出行的路线找过她,自己学会了导航。她和杨然学修图,一键美化照片,淡去层层皱纹,更新微信头像。外出时,她还会拍视频,为朋友圈准备素材。杨然觉得,母亲正在找回逐渐丢失的生活——她加上了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微信,毕业30年后,他们发起了第一次聚会。
伍迪学发现,学员们的需求逐渐变得新潮,从“网上订票”“出行导航”变成了“用美篇”“玩抖音”等。学员冯佩霞在班群里专门表达过对伍迪学的感谢,“是您把我们这群智能手机小白,变成了今天的新潮老人”。
相关链接
App适老化改造进展较慢
2020年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在推进各类互联网产品加快适应老年人需求的过程中,手机软件的适老化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
常用App的适老化改造进展如何?针对21款老年人常用的手机App(包括支付宝、微信、农行等)展开测评后发现,仅有5款软件推出了适老化版本(模式),优化方向主要为放大字体、简化功能、减少广告,以及推出老人专用功能。大部分常用软件并未针对老人用户进行优化,在注册、登录、支付、客服等使用环节均有门槛,除了字体小、页面复杂外,人工客服缺失、广告干扰、诱导下载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以让老年用户最紧张的一环——支付为例,在支付后的诱导操作及营销植入是上述软件的高频现象,具体包括:支付后诱导购买理财、保险产品,诱导开启免密支付,诱导分享、拉新获取优惠券,以及推广优惠券或其他商品的广告等。以老人反馈最多的需求——人工客服为例,21款App中仅有3款软件(微医、农行、建行)可以一键联系客服。
来源:快乐老人报 中国青年报 北京晚报
编辑:贺银河
本文链接:https://laonian.rednet.cn/content/2021/03/08/907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