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老裁缝关店休业,难舍60年手艺
2021-02-23 09:30:35 字号:

“郭记裁缝店师傅年迈休业,所有衣服及布料超低价转让。”春节过后,邓先生在微信群转发该信息,他心疼年迈体弱的母亲郭菊云,放下从事了60年的裁缝手艺,安享晚年。

郭菊云今年73岁了,仍割舍不了这一份情怀,保留了两台老式缝纫机,街坊邻居要改裤边,她仍可以踩一踩。

裁缝店_副本.jpg

 郭菊云店里低价销售的成品衣

12岁学艺

跟随母亲学裁缝,一做就是一辈子

株洲荷塘区氧气路与茨菇塘路交界处长征村,一座老旧亭子后面的四层楼,就是郭菊云的家。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堆放着数百件成品衣和布料,还有两台老式缝纫机。

郭菊云的母亲是个裁缝,1960年,郭菊云小学毕业后,开始和母亲学做裁缝,“受母亲的影响,我那时候很喜欢做裁缝。”

“那时候做衣服太苦了,用的是布票,布料紧俏,我们就买纱纺布,然后再做成衣服。”郭菊云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少有人买得起成品衣,老百姓想穿新衣服都是找裁缝做,而且裁缝都是走街串户,上门给客户做衣服。

郭菊云还记得,1970年,当时丈夫邓如沛还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背着10个月大的儿子上门给人做衣服,有一次儿子哭,她也哭,客户也跟着哭了起来,“大家生活都太艰辛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中山装,便装男款则为竖排七粒扣子,女款为斜扣,款式较为单一。郭菊云赚取的手工费也很低,从开始每天八毛钱,后来慢慢涨到1.3元。

到八十年代,除了中山装,西装、旗袍也开始流行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郭菊云开始搞个体,开店做成品衣卖,还带了几个徒弟,“那真的是热火朝天,最多的时候同时带十几个徒弟。”

在众多徒弟中,有不少是男性,郭菊云记得有一名徒弟本来是做木匠的,木工手艺不错,看到做裁缝挣钱,就来学裁缝,学成之后就彻底改行了,后来一直生意不错。

有口皆碑

手艺好、服务好,还上过报纸

“我很喜欢钻研,总是琢磨怎么把衣服做出最好的效果。”郭菊云说,经过近二十年的经验积累,到1979年,她在株洲城区已经有口皆碑,来自城区各个角落都有市民前来找她做衣服。

而真正让她打出名气的,则是当年的一则报道。

1979年,郭菊云在中心广场株百大楼做裁缝,因手艺好、服务态度也很好,被作为典型在《株洲日报》报道,一时间找她做衣服的市民趋之若鹜。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郭菊云的个体裁缝店生意依旧火爆,靠着这一门手艺,她赚到了钱。“1993年我家盖这栋楼,当时要20万元,我就跟我老公说:20万不是问题。”

靠着自己精湛的裁缝手艺,加上丈夫又有正式工作,子女也长大成人,郭菊云家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市场上有大量成品衣销售,而且款式新潮、琳琅满目,郭菊云的裁缝店生意开始下降,不过她需要靠做裁缝养家,就一直在坚持这门手艺。“找我做衣服的还是不少,都是多年来的熟客,后来慢慢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做衣服的少了。”

邻居回忆

除了短裤,几乎所有衣服都找她做

今年快70岁的杨晓利是郭菊云几十年的老街坊,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她家就一直在郭菊云的裁缝店做衣服,“里里外外的衣服,除了短裤,几乎都是在她这里做的。

”上世纪 70 年代,杨晓利和郭菊云还不是邻居,受郭菊云精湛的裁缝手艺吸引,她每次都要大老远来到郭菊云家做衣服,“量身定做,比买的衣服合身,质量也很好。”尽管后来手头富裕了,百货商场、服装市场、服装店可供选择的衣服多了,杨晓利还是改不了找郭菊云做衣服的习惯,很多衣服还是找她缝制。

“现在,我们老两口穿的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郭菊云说,这么多年来,她紧随潮流缝制衣服,款式跟着时代变,不管哪个年代,衣服都不显得过时。

儿女劝慰

关店后,留存的衣服和布料低价甩卖

今年春节后,郭菊云的子女考虑到她年纪大了,而且身体健康大不如前,劝她关闭裁缝店。郭菊云同意了,“确实做不动了。”

彻底放下,她又有些不舍,就留下两台老式缝纫机,给街坊邻居绞裤边。

如今在郭菊云家门口的亭子上,挂着三张纸质“甩卖告示”,上面写着:“男式呢子大衣50元一件,女式呢子大衣40元一件,男女秋衣30元一件,男女裤子20元一条,夏季衣服10元一件,长裙子10元一件,短裙子10元两件,布料面议。”

“都是不计成本处理。”郭菊云说。

如果您想购买郭菊云的超低价成品衣和布料 ,可以联系邓如沛15073376659、郭菊云18153765685。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姚时美

编辑:武维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