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醴陵市东富镇枧头洲村,李舒尤老师正在教孩子弹民乐。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老师马修,用音乐让一群顽皮的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激发了孩子们对美好的向往,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株洲醴陵,也有一位七旬老人,打造了一间“乡村音乐课堂”。夏日炎炎,这处坐落在田边的老房子,却时常飘来一阵阵让人心旷神怡的民乐曲。
有人评价他是最美的音乐老师,“他用一双苍老的手,为孩子们拉出了最美的旋律。”
株洲醴陵东富镇枧头洲村,76岁的李舒尤,打造了一间“乡村音乐课堂”,三弦、中阮、柳琴……这些乡村里罕见的民乐器,是音乐课堂里,李舒尤和孩子们交流的工具。
5年来,李舒尤一直免费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他说,他想将这个孩子们的乐团打造成枧头洲村的一张名片,让孩子们能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更多的精神力量。“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自掏腰包建音乐教室,买乐器
“这里可以这样拨弹。”8月14日下午,在枧头洲村,76岁的李舒尤老人正在给学生们进行三弦乐器的示范。苍老有力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一旁的孩子们,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
这是李舒尤在村里义务教乐器的第五个年头,学生们也越来越多,他索性把自己的老房子重新整修,扩建成一间可以容纳三四十名学生的音乐教室。
退休前,李舒尤在湖南花鼓戏乐团担任团长,退休后的那几年也没闲下来,就在给器乐专业的高考生进行专门的辅导。5年前,他回到了老家株洲醴陵东富镇枧头洲村,发现村里的孩子们大多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而疏于管教,经常贪玩、在街头逗留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
“一般的管教,孩子们不一定会听,但如果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许可以改变这样的现状。”李舒尤便想到利用自己的特长。
“我7岁开始自学胡琴、竹笛、学唱地方戏曲,从事民族器乐教研工作有五十多年了。”李舒尤说,除了想引导孩子们找到正确的兴趣爱好,李舒尤也想让优秀的传统民族乐器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被传承下去。
为了能给孩子们提供场地和音乐器材,李舒尤自掏腰包,购买民乐乐器,整修了自己的老房子,使它升级成为了一间可以容纳三四十个学生的“音乐教室”,免费的民乐课堂就这样开课了。每到寒暑假和周末,他就在家准备好要上的课程,等着孩子们来上课。
学生从坐不住到哭着要去学
一开始,抱着好奇的心态,村里不少孩子来到他的音乐课堂。可是兴奋的劲儿还没过去,由于三弦、中阮、柳琴这些乐器弦少,学起来难度大,李舒尤就发现不少孩子都是三分钟热度,“坐不住”。“他们一会儿要站起来喝水啊,几分钟又要去上厕所啊,其实就是没有耐心了。”
传统民乐的教学非常枯燥,学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如果不是真正地喜欢,就很难坚持下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舒尤想了两个办法,首先就是让孩子们从心底接受自己,在课间,李舒尤会经常带孩子们做一些小游戏,增加和他们的互动。其次,在孩子们练习、弹奏遇到不顺利的地方,他也不会进行斥责,耐心温柔地加以引导,随着时间的增加,孩子们对他喜爱和信任就这样悄悄地搭建起来。
9岁的陈嘉煜已经在李舒尤的“音乐课堂”学了两年的笙乐,一开始因为贪玩,学得不专心,家里人便没有再让他继续学习。可没去上课后,陈嘉煜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笙乐,他又和家里人哭着闹着要继续去学习笙乐。
果不其然,“陈嘉煜重新回来之后进步非常大。”李舒尤说,“大家都有目共睹。”
讲述
5年带了40多位“徒弟”,有人考上音乐学院
为了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在乐曲的选择上,李舒尤会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和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谱,供孩子们来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便有了更大的提高。李舒尤笑着说,“所有来我这里学习的孩子,最终都没有一个放弃的。”
枧头洲村妇女主任陈云先介绍,村里大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有将近五百户由爷爷奶奶抚养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娱乐设施有限,每逢夏季,不少儿童因为外出玩耍中暑或者随意下河游泳,但现在村里有了音乐课堂,孩子们都愿意在这里度过假期。村民邓济林老人将孙子和孙女都放在李舒尤家里学习民乐,“这是最让人放心的地方。”
短短几年时间,孩子们的器乐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李舒尤组建了“少儿民族乐团”,经常带着孩子们去参加乡镇集市的晚会。
5年多来,李舒尤共带了40多位“徒弟”。有的在他的培训下会识谱、会弹奏多种乐器;有的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还有更多小朋友参加才艺比赛获奖。
“我喜欢音乐,也希望能够通过音乐育人。”李舒尤仍希望自己的乡村音乐教室不断的发展下去,给更多的留守儿童带来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