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互助社,将爱进行到底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武维利 2021-10-11 12:11:49
时刻新闻
—分享—

“现在有什么事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互助社。”这是北京市永定路街道六街坊社区不少老年人的心里话,社区的老年互助社已经成立了10年。今年8月,该社区入选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互助社解决不少养老难题

六街坊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不少人爱给社区建设提建议。社区书记彭玉玲认为,如果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就能为社区做更多贡献。

2011年,在社区支持下,70岁的赵连武和另外7位老人成立“和谐家园志愿服务队”,后升级成为老年互助社,赵连武任社长。赵连武介绍,互助社一开始重点帮助的是空巢、高龄、残疾老人等弱势群体,用结对子的方式,一对一进行帮扶,为不少老人解决了养老难题。

82岁的康荣炎就曾得到互助队帮助。9年前,因为老伴病逝,康荣炎每天郁郁寡欢。互助社得知后,定期派人到家里与康荣炎唠家常。慢慢地,康荣炎心中的“冰山”消融。那年春节前夕,互助社社员还每家做一道菜端到社区活动中心,举行“全家福”聚餐,康荣炎等孤寡老人受邀一起聚餐,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老帮老吸引更多人加入

互助社副社长、80岁的刘秀兰介绍,互助社已从最初的8人扩充到48人,不少人是因为得到互助社帮助后主动加入的。76岁的高淑玲就是其中之一。高淑玲的老伴前年病逝,在老伴生病的三年里,总有互助社的成员上门嘘寒问暖,送来饭菜和营养品。这些,高淑玲和老伴都记在心里,“老伴去世前经常说,咱们得到别人帮助了,也得去帮别人”。

65岁的郭玉玲是互助社里的“小同志”,刚退休时她不太愿意跟大家接触,认为邻居在一起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没意思”。再加上身体不好,她经常宅在家里。为了改变她,互动社的社员主动上门召唤,“下来,不然该得病了”。这句话叫醒了郭玉玲,她试着去参加互助社的活动,结果发现大家在一起,“没那些家长里短,而是大家互相帮助,高高兴兴的”。

加入互助社的人多了,互助社分工也更细致。目前,互助社分为日常照料组、邻里调节组、文体组等6个小组,除了照顾有困难的老人、帮助调解家庭纠纷、维护老人合法权益,还组织文体活动。78岁的安春花加入互助社后,发现身边有好多“牛人”。她在互助社社员帮助下学会了织毛衣,“每个人都织了同一款穿在身上,成了我们的社服”。互助社还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奉献爱心。在互助社门口有一个大箱子,每天都会盛满邻里送来的塑料瓶和易拉罐。刘秀兰说,这是互助社的基金来源,“变卖废品换来的钱,买来大米、食用油等必需品,送到生活困难的老人家中”。

不少地方有老年互助组织

记者采访发现,和六街坊社区一样,如今不少地方借志愿组织积极发挥老年人作用,呈现出“志愿队伍多样化,志愿活动特色化”。

安徽合肥的杏林街道在丽都社区推出“比邻星”养老互助社,互助社的志愿者以低龄老人为主,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串门子、组织活动。往高龄老人家中走动多了,哪家老人的子女每天什么时间回家、哪家有了什么困难,他们都心里有数,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在四川成都双林中横路社区,也有一个成立10余年的社区老年互助组。互助组志愿者为社区的老人免费提供代买菜、陪聊天、生病护理等日常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热烈欢迎。(记者鲍杰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武维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