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宁疗护,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周娜 2019-09-16 15:03:19
时刻新闻
—分享—

如果被宣布只有3到6个月甚至更短的生存期,是痛苦地为毫无希望的生命挣扎,还是有尊严、体面地逝去?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安宁疗护,旨在为疾病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在减轻患者身体痛苦的同时更关注内心感受,帮助患者舒适、安详地走完生命最后一段旅程。2017年10月,国家选取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首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今年5月,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再度启动。近日,本报记者前往首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探访了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本报记者  鲍杰)

痛苦治疗痛楚令母亲骂女儿不孝

“滴、滴、滴……”随着心电监测仪上的心电图趋于平直,78岁的张爱莲在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安详离世。病床旁,56岁的黎露缓缓起身,擦拭泪水,向母亲张爱莲道别:“感谢您的养育之恩,您安心地走,我们会好好地活下去。”

十年前,黎露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对此,母亲还算淡然,黎露却无法接受这个消息。父亲早逝,母亲辛苦拉扯自己和弟弟长大,如今弟弟定居陕西,难以回来照顾,能多向母亲尽孝一点是黎露最大的心愿。在黎露的坚持下,母亲进行了手术,术后采取了化疗。起初治疗效果很明显,然而去年疾病再度恶化,癌细胞多处转移,已无法手术治疗,只能采取化疗的方法。这次治疗,黎露发现母亲无法再承受治疗中的痛楚。有一次治疗后,她搀扶着母亲回家,尽管已是寒冬,母亲仍因为疼痛而汗湿了衣衫。回到家,母亲撇开她的手往沙发上一躺,半晌憋出一句话,“说我干嘛不让她早点死,非得要她治病,折磨得人鬼不似,怪我不孝”。

黎露内心很纠结。坚持让母亲接受治疗,不仅使老人家身心受煎熬,自己压力也不小。黎露说:“开销太大,为母亲治病,才退休的我,几乎已耗尽所有的养老金。”黎露决定放弃西医治疗,而是采取中药辅助治疗的方式,但效果不佳,“母亲常疼得半夜无法入睡。我也因为照顾她,感觉衰老不少”。

转变明悟安宁疗护不是安乐死

通过与医生深入交流,黎露接受了一个事实:母亲所剩的日子不多了。但对于在母亲生命最后这段时间里该怎么办,黎露仍有些不知所措。坚持治下去,不仅开销巨大,对病情也无太多帮助。放弃治疗,对她而言,无法跨过心里的那道坎。这时,医生建议可以进行安宁疗护。安宁疗护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黎露感觉费解,就上网查询。有网友说,安宁疗护就是安乐死。由此对安宁疗护产生误解的黎露,无法接受这种选择:“就这样让母亲去死,这不是让我不孝吗?”

黎露对安宁疗护的态度,在今年早些时候发生转变。年初,因母亲疼痛的情况愈发严重,黎露本想再送她去医院肿瘤科治疗,医生说就算治了也无法改变现状,只会让老人更痛苦。黎母也不愿喝中药,一喝就吐。看着母亲痛苦、狼狈的样子,黎露深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念头,4月,黎露带着母亲来到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这是德阳市人民医院和德阳市肿瘤医院共建的安宁疗护机构。出乎黎露意料,医生在简单看完其母亲病历后,不再问病情,而是和她聊起家常。黎露发现,因病寡言的母亲,这时打开了话匣子。同时,一个细节也令黎露难忘:与其他医生面对面的问诊方式不同,安宁疗护中心的医生在聊天过程中一直坐在黎母旁边,还拉着她的手,“像晚辈,又像一名老朋友,引导母亲倾诉,耐心地听她说话”。聊天中,黎母没提过一句难受的话。她觉得在安宁疗护病房很放松,愿意住到那去。

差别不是过度治疗而是减轻痛苦

母亲入住安宁疗护病房后,黎露轻松了不少。过去在肿瘤科病房,她总觉得分身乏术。因为请护工开销太大,她不得不全天候守在母亲病床前。因没人做饭,老伴一日三餐靠点外卖应付,这让黎露很内疚。而肿瘤科满眼都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他们在深夜疼痛呻吟,这种氛围不仅让母亲郁郁寡欢,也让黎露变得抑郁。母亲要求出院,黎露只好采取“走医”的方式,让母亲在家居住,去医院治疗,这个过程疲惫而痛苦。

在安宁疗护病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初进病房时,医生对黎露母亲的基本检查结果进行了专业评估,随后叫黎露参加了一个家庭会议。在会议上,黎露感觉医生除了了解其母亲的习惯、需求和心愿,还有不少谈话围绕着自己,“让我正确认识母亲身患绝症的事实,也明确地让我知晓,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我母亲‘走得好’”。会后,医生为黎露母亲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营养、减轻疼痛为主。

每日早晨,护士会来查床,为黎母整理床铺,为她翻身,提供基础护理服务。黎露观察到,与其他科室相比,这些护士脸上总挂着笑容。心理安抚也是安宁疗护病房常见的情况。时常有护士前来陪伴母亲聊天,播放音乐。一次,有位护士为母亲唱歌,母亲还主动唱上了几句。那是母亲患病以来,黎露第一次见她这么轻松。

安宁疗护有效地改善了黎母的状态。黎露发现,母亲不仅身体的疼痛得到消除,内心的疼痛也得到抚慰。最初几天,黎露还整日陪伴着母亲,时间久了她也能抽出身来,回归家庭生活。这时,黎露明白了一个理念:安宁疗护不是不治疗,而是姑息治疗。病人已经到了危重晚期阶段,这时候不是要过度治疗,而是要减轻病人的痛苦,让病人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不加快但也不推迟病人的死亡,这是安宁疗护的宗旨。

减负不需要再为长辈治病透支养老积蓄

母亲在安宁疗护中心这段时间,黎露发现自己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入住时,医护人员请母亲填写了一份“遗愿清单”,列下了她未尽的心愿。黎露尽量满足母亲最后的心愿,为她购买爱吃的食品,邀请亲属前来看望。黎露发现,母亲面对死亡的态度更加安然,“她会与我聊一些记忆中开心的事。从话语中,我感觉到她并没有太多遗憾”。

母亲的状况有了转变,黎露也不再因母亲即将离世而深陷悲伤。在安宁疗护病房,护士以及志愿者会经常找她聊天,让她正确面对亲人的生老病死。心理上的哀伤逐渐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也得到大幅改善。为了减轻安宁疗护家庭的经济负担,德阳人社局开展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安宁疗护等日均费用较稳定的医疗服务,实行按床日付费,二级以下医院280元/天,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320元/天。这让黎露不再需要透支自己将来养老的积蓄,“ICU一天上万,普通治疗也得好几千,相比之下,安宁疗护的治疗节省了一大笔”。

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从去年9月底开始试运营到现在,先后接收过40余位病人,其中大部分已离世。“主要是患有慢性病的高龄病人和癌症晚期病人。”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护士长李乔介绍。在安宁疗护病房,黎露陪伴母亲走过了人生最后几个月的历程。黎露觉得,她和母亲度过了最后一段美好的母女时光。

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副主任刘祥锋介绍,安宁疗护主张病人入院到去世的全过程,病人家属都能陪伴在旁边,“到了生命末期,家人的陪伴比任何良药都好”。让刘祥锋感到欣慰的是,在疗护中心去世的病人,“百分之八九十,去世时都有家人的陪伴”。

重塑帮助临终患者重拾生活意义

75岁的刘凯,也选择在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终老。

两年前,刘凯被确诊为贲门癌,屡屡求医无效。在德阳,老年人都有着在家善终的传统思想。然而,在家疗养的刘凯给家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疼痛难以自制,他常意识混乱地辱骂家人,打砸用具。儿子刘向伟辞去工作在家陪护,却因为缺乏专业知识,照顾不周,被他责备。更严重的是,因为难以忍受疼痛,刘凯数次有轻生念头,幸好都被儿子及时发现制止。最后,儿子和刘凯摊牌,要求他去安宁疗护中心试试。

在德阳市安宁疗护中心,刘凯得到了系统的照顾,消除了疼痛的折磨,内心的创伤也逐渐得到修复,“病房设有公共活动室,患病两年来,我第一次与其他人正常交流”。医生常与他谈论如何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引导规划余下的生活还能做些什么。刘凯重拾了很多过去感兴趣的事情,如画画、阅读等。入住一段时间后,刘凯因为病情控制稳定,申请回家休养。在家时,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未与社会脱节,“以前的老朋友叫我聚会,我依旧能够参加,还能给聚会出谋划策,不再是个废人”。三个月前,刘凯病情恶化,要求重回安宁疗护中心养老,那些老伙伴也常前来看他,“就像是搬了个家,只要有了生存的勇气,就能更加积极地面对死亡问题,也能处理好与亲友的关系”。

“对绝症患者而言,居家临终给患者家庭带来了不少困难,患者晚期所需的专业的全程干预管理,一般家庭无法提供。”在李乔看来,安宁疗护无疑既缓解了患者家庭的实际困难,又化解了社会压力,能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让他们舒适、有尊严地离世。而对于安宁疗护的推广,正如刘祥锋所讲,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除李乔、刘祥锋,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鲍杰

编辑:周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老年频道首页